从细节看用户的感知

前几天周会讨论到一个Deal列表的信息展示优化,关于“人均¥55”还是“¥55/人”的细节,选择了前者: 美团团购Deal列表 其实后者的方案,大众点评是这样做的: 大众点评Deal列表   这个小细节想在这里深入探究一下,究竟两者带给用户的感知是一样的吗?尽管后者在视觉上更简洁,我们就应该选择它吗?

设计追波风

前言 13年底,Intercom 的产品VP Paul Adams 在 Intercom 官博发表了 一篇博文 。文章讲述了网络上设计社区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意是“许多设计师在社区中分享的作品往往是为了炫技,而产品的逻辑通常都经不起推敲的,真正优秀的设计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出发,而不只是做表面上的工作”。

移动可用性测试(四):远程测试

实际工作中,虽然远程测试用得更少,但它确实能解决一些现场测试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当地无法找到目标用户时,远程测试相对出差是更为廉价可行的做法。或者当需要大量的样本时(现场测试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做小样本测试),无主持的远程测试可以完成大样本的测试。此外远程测试相比现场测试,情境还原度更高,更能还原用户真实场景。

移动可用性测试(三):现场测试

1 现场测试还是远程测试 现场测试可以面对面接触用户,能够观察和记录所有的现场信息。远程测试虽然情境还原度较高,但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得到的信息毕竟有限,很多场外信息包括用户肢体语言都会有所缺失。

出乎意料:县城人民是怎么玩手机的?

各类APP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也覆盖了县城与乡镇,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县城用户都是如何玩手机的,看看他们比较中意哪些APP。

移动可用性测试 (二): 问题讨论

本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移动情境在移动可用性测试中的考虑 使用测试设备还是用户设备

移动可用性测试 (一):概述

前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针对移动产品进行的可用性测试,主要是将PC产品可用性测试方法和经验照搬过来。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移动产品的特殊性,我们遇到了一些在PC产品可用性测试中不曾遇见的问题,例如“使用测试设备还是用户设备”,“选择iOS平台还是Android平台测试”,“使用什么原型工具和记录工具”等。

利用视觉分析-优化应用初体验

这个充斥着百万量级App的世界,用户遭受应用泛滥造成的混乱,而对于开发者来说,“取悦用户仅有一次机会”成为至理名言。一旦有大量的人开始下载你的APP,那么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并且完成了你最初的目标。现在,让他们在下载后依然对的你的APP爱不释手是你的下一个目标,而新手引导至关重要。

玩具给我带来的4项用户体验提示

在刚刚当上父亲的时候,恰好正值我初入用户体验行业,那时我正努力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Wideo变得更好理解、更易于使用并且更直观。我很喜欢玩具,在孩子出生之前还一直勤玩不辍。

移动设备手势分析——用户是怎样操作手机的?

自上次用户持握手机的研究之后,终于又完成了另一篇系列文章的翻译了。同样来自Steven Hoober,这篇更加关注于细节——用户具体使用时的手势,例如点击和滚动,研究结果对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老人设计手机界面

我们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年人如何使用他们的手机,并已确定了它们的局限性, 引入关键设计建议作为其结果,并创建一个新的简化手机界面。 老年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手机界面?老年人的障碍是什么?人物调查与分析,得出如何创建一个好的界面利于老人的手机界面。

透视Pad用户与使用行为

随着Pad的普及,人们如何使用Pad、有哪几类典型用户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ISUX北京设计中心于近期开展了Pad用户基础调研,综合日记卡记录、观察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Pad的使用情况以及Pad用户类型进行了分析。

不该问用户想要什么的三个原因

戴维·米尔克(David Mierke)是ÄKTA高级用户体验研究人员,ÄKTA是总部设在芝加哥闹市区的数字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与开发咨询服务公司。

拍照不仅仅只是“咔嚓”

有一个朋友小A上周末去海边玩,发了几张照片,他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朋友小B,上周末去海边玩,发了几张照片,他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如何进行可用性启发式评估

用户体验只有在渗透入从创意到开发测试等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当通常来说事情没这么简单,用户体验专家需要反复对已经完成的产品进行优化才能使其达到我们口中所说的“用户友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