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屏互联,不是移动互联
是多屏互联,不是移动互联-移动阅读二维码

是多屏互联,不是移动互联

编者按:本文作者劳莘是开锐创富投资管理公司CEO,VC,战略创新与商业模式设计专家,这是他的新浪微博。

7月12日,蔡文胜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自己“不再投互联网,只投移动互联网。”并进一步说明,新浪微博的拐点去年10月份开始,QQ第一季度开始同时在线人数已经不再增长了,微信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代表产品。

我并不认可蔡文胜的说法,未来不是“移动互联”的世界,而是“多屏互联”的世界,PC不会死,还会出现更多形态的屏,未来是多屏世界:有的屏会动,有的屏不动;有的屏是个人私用,有的屏是多人共用,还有的屏根本就没人用。关键不是“移动”,而是内容能在多屏之间平滑的显示、共享、同步。

未来帝K.K.在《走到哪读到哪》一书中有一个短篇“未来的一天”,开头就是“还没起床,我就开始使用屏幕”,结尾说“在天花板上阅读我最爱的故事,直至进入梦乡。”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刘慈欣在《黑暗森林》中的描写:

就餐的人不多,他们选择一个靠窗的桌子坐下,史强在桌面上点了一下,激活了一个操作界面,在上面点起菜来:“洋文不认识,我就只点汉字的了阿。”

“这个世界,好像就是用显示屏当砖头建起来的。”罗辑感慨地说。

“是啊,只要光滑点的地方就能点亮。”大史说着掏出那盒烟递给罗辑,“看这个,就一盒很便宜的烟。”罗辑刚把烟盒拿到手中,就看到上面开始显示动态图像,是几幅缩略图,好像是一个选择界面。

“这……也就是一种能显示图像的贴膜吧?”罗辑看着烟盒说。

“什么贴膜,用这玩意儿就可以上网!”

未来的世界,不是一种屏取代一种屏,而是多屏共存,不同的屏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交互特性。例如3~4寸,移动性非常好,开发者就要充分利用位置、拍照、支付、音乐等特性设计产品,7寸左右,很适合文字及图片阅读;10寸则接近取代笔记本电脑;20寸用来完成重度任务,例如游戏、工作、绘图;新概念的屏更值得重视,Project Glass提供了革命性的便携和移动能力;Surface则使得多人同屏交互成为可能,这时候是否移动变得毫不重要。

在多屏互联的世界中,“云”是“互联”的关键。我要投资,就要投有极好的云表现的产品。云有三种:资源云、功能云、内容云。前两种云由开发商推送,后一种云由用户自主积累。

比如说Evernote,容量随需扩展,这是资源云;有自己的插件、应用市场,用户可以随意增减功能,这是功能云;内容多屏平滑同步,无论是在iPad、PC还是Andriod手机都有相同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随着内容云的积累,又可以产生新的功能,例如购物单向导购的延伸。

新浪客户端算是个反例。新浪手机端APP装机量极高,已经“移动”了,可为何算不上一款好产品?关键就在于缺乏好的云表现。资源云体现为一个V盘,是割裂的;功能/应用就根本没有“云化”,大量的插件只能在PC上用,手机APP与PC脱节;仅剩一个内容云,但对用户累积内容的又极度缺乏开发,甚至连个像样的搜索都没有。

“多屏”与“互联”才是未来的世界,移动互联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岛屿。产品设计不能只考虑加个手机APP,要全面考虑好整个产品\\服务要在哪些屏上使用?不同的屏要利用、展现哪些应用特性?后端的“云”如何构建?能不能保证用户体验平滑衔接?尤其是用户自主积累的“内容云”是什么?能不能积累出高价值的数据?这些积累的数据能不能用于新功能的开发?这些都是产品经理要修炼的互联网新思维。

本文链接:http://www.mobileui.cn/multi-screen-not-the-mobile-internet.html
本文标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