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用户

写给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用户体验知识(一)

@xidea 2014年5月,我在腾讯内部转岗,开始从事产品相关的工作,我RTX资料中的“职位”一栏后面的内容变成了“产品策划”,这标志着我之前4年交互设计师工作经历的正式结束。

移动可用性测试(三):现场测试

1 现场测试还是远程测试 现场测试可以面对面接触用户,能够观察和记录所有的现场信息。远程测试虽然情境还原度较高,但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得到的信息毕竟有限,很多场外信息包括用户肢体语言都会有所缺失。

出乎意料:县城人民是怎么玩手机的?

各类APP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也覆盖了县城与乡镇,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县城用户都是如何玩手机的,看看他们比较中意哪些APP。

跟在线分享有关的那些事儿

前段时间,接触到一个涉及“用户在线分享”方面内容的项目,大家在前期的讨论中,经常会提及一些诸如“人为什么会在线分享”、“什么样的人会在线分享”…等等问题,基于这些疑问,在网上搜罗阅读了一些机构和个人对于“用户在线分享”的研究和文章;这里,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进行简单的整理,期望大家借此对“用户在线分享”的行为和心理的理解,有所帮助。

玩具给我带来的4项用户体验提示

在刚刚当上父亲的时候,恰好正值我初入用户体验行业,那时我正努力想办法让自己的产品Wideo变得更好理解、更易于使用并且更直观。我很喜欢玩具,在孩子出生之前还一直勤玩不辍。

浅谈几个在交互设计实践中的误区

传统的设计,主要走的是视觉路子,这块儿东西挖得很深;讲究传达,把设计师想表达的东西、情感、境界通过设计的内容传达给用户;而现代设计,除了表达这些元素之外,更讲究“用户体验”“沉浸式”“用户行为和操作”,这些元素都必须综合的加以考虑,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把握交互的第四维 — 时机关系

日常的交互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在明确了需求目标、用户场景,搭建了信息结构之后,下一步便是构思如何让这些信息与用户之间产生有效的互动,而这就需要设计师将思路放在时间的维度上一步步的推进,这中间,便会产生许多关于“时机”问题的讨论。虽然,“时机”一词有其本身特定的含义,但“时”与“机”这两个字却有又可以拆分理解,牵出二者之间的微妙差异:

移动设备手势分析——用户是怎样操作手机的?

自上次用户持握手机的研究之后,终于又完成了另一篇系列文章的翻译了。同样来自Steven Hoober,这篇更加关注于细节——用户具体使用时的手势,例如点击和滚动,研究结果对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品细节中的情感化设计

原研哉在他的《设计中的设计》中有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日本机场原来是用一个圆圈和一个方块表示出入的区别,形式简单并且好用,但设计师佐藤雅彦却用一个更“温暖”的方式来重新设计了出入境的印章:入境章是一架向左的飞机,出境章则是个向右的飞机。

透视Pad用户与使用行为

随着Pad的普及,人们如何使用Pad、有哪几类典型用户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ISUX北京设计中心于近期开展了Pad用户基础调研,综合日记卡记录、观察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Pad的使用情况以及Pad用户类型进行了分析。

从情景出发的可用性设计

前言         为了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产品团队经常做很多事情:数据监测、数据分析、竞品分析…然后给交互设计师提需求,让交互设计师把需求转化为可用的功能和良好的体验。

不该问用户想要什么的三个原因

戴维·米尔克(David Mierke)是ÄKTA高级用户体验研究人员,ÄKTA是总部设在芝加哥闹市区的数字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与开发咨询服务公司。

设计致胜的“界面层”公司:得入口者得天下

编辑推荐:此文是设计社区 Behance 创始人 Scott Belsky (也是 Pinterest、Circa 及 Uber 等初创企业的投资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一大波新的设计驱动型的公司正在涌现,这些公司通过在用户与底层服务之间增加一层便利性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如何进行可用性启发式评估

用户体验只有在渗透入从创意到开发测试等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当通常来说事情没这么简单,用户体验专家需要反复对已经完成的产品进行优化才能使其达到我们口中所说的“用户友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