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设计突围也不一定产品成功?

做设计多年,创过几次业,总想靠着手上的技艺真正做成一件事。然而,看过太多昙花一现的优秀“设计”产品,在市场上挣扎、覆灭,作为一名设计师的无力感却越发深重。

智能设备没有界面如何交互?Henri给你灵感

智能设备的诞生创造了需要让设计师来解决的新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界面:如何做才能让一个没有屏幕的小设备或电器和用户进行交互呢?这个问题是品牌和设计公司Method一直在思考的,以至于他们开发了Henri,这是一个可以和用户交互的小设备,使得它更容易让设计师去探索未来设备的UI。

手势界面的开创者如何看待未来的UI?

即使你不知道这个名字——John Underkoffler,但你一定知道他所做过的工作。他为影片《少数派报告》创造的基于手势的界面却影响了随后13年的用户界面和硬件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人脑洞大开的7种支付方式

[ 导读 ] ①光子支付:不用卡也不要网络;②声波支付:“咻咻咻”三秒付款;③虹膜支付:眼睛就是密码;④静脉支付:扫描静脉可存取款;⑤刷脸支付:真正要靠脸埋单;⑥近场支付:刷手机坐公交地铁;⑦指纹支付:微信支付宝都已开通。

比起无边框,新的手机交互方式更值得去关注

[核心提示] 最近手机圈掀起了「无边框大战」。不过相比之下,新的手机交互方式更值得去关注 ID 无边框、视觉无边框、真无边框……继 2K 屏幕、Hi-Fi 音质之后,国产厂商仿佛又从手机边框上找到了新的「G 点」。 或许当我们看到所谓「无边框」设计的手机时,会被它的外观所吸引,但同时也要思考它能带来的价值究竟有多少。 在真正解决防误触,跌落保护、成本控制等问题之前,无边框设计更像是手机上的鲁布戈德堡装置——为了追求复杂的设置而不考虑实际的价值。 这张图不知欺骗了多少人。 与其随波逐流,不妨更多地去关注一些能够切实改变手机使用体验的技术,例如最近出现的一些全新的交互方式。 从「截图」功能看新的交互方式带来的改变 昨晚(5 月 6 日)在水立方发布的 nubia Z9 也不能免俗,初次亮相就打出了「无边框旗舰手机」的旗号。 发布会现场有一些「颇有心机」的媒体带来了夏普 Aquos Crystal 手机进行对比。 图片来自鳐科技 说实话,窄边框配合玻璃面板的折射原理让 nubia Z9 确实产生了一些无边框的效果,这点是不否认的 但比起无边框的设计,更吸引我的是 nubia Z9 所带来的一种全新交互方式。 nubia Z9 采用了一种叫做 FiT (Frame interactive Technology)的边缘触控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屏幕弧边实现诸如接听电话、后台清理、调整音量、启动应用、拍照以及其他自定义功能。 … 继续阅读

Apple Watch这么热,不如我们从数据的角度聊下智能手表的未来吧

这两天话题之王非Apple Watch莫属,拿到表的人在朋友圈“奔走相告”,没有拿到表的人在苹果零售店外排起了长龙。不过,对开发者和创业者来说,他们关心的肯定就不是这个了。关于智能手表的未来,不如听听Pebble的数据科学家王英骁怎么说。

H5向左APP向右,移动互联网的十字路口

近些年来对互联网产业影响最深的,应该有两件事,一件是以APP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整个互联网的产业结构;另一件事,就是H5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方兴之时,乔帮主就对H5技术寄予了厚望,而H5技术的真正爆发却是在2014年,这里又不得不佩服乔帮主的前瞻性。

iPhone杀手:Apple Watch诞生密史

那是2013年年初,当时还做为Adobe公司首席技术官的凯文·林奇收到了一份来自苹果的聘书,上面并未写清楚需要他做什么,只告诉他将加入一个新项目并给出一个模糊的头衔“技术副总裁”。

在腕上,智能手表怎样改变我们与软硬件的关系

智能手机永远在线的特性使我们能随时随地联接到互联网上;这一特性也在过去这些年中彻底改变了我们与软件应用之间的关系。应用变得更加个人化、社会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造成这些变迁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设备形式的变化:从桌面到掌中。那么,当那块屏幕继续缩小并被我们始终戴在腕上时,事情又会怎样变化呢?

移动互联网结束后,我们会不会失业?

“不确定”恰是生活的乐趣。特别确定的,我们叫“定理”,很难定论的经验被总结出来叫“规律”。我搬砖以来掌握的一些不太科学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它们可以解答这三个问题:互联网什么时候会成为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什么时候结束?下一个浪潮是什么?

带你回顾智能手表 70 多年的发展史

3 月 9 号的苹果发布会落下帷幕, Apple Watch 引领的热潮却从未停歇。之前的 MWC 上也有不少的品牌推出了智能手表产品,其实智能手表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让我们借着这股热潮,倒叙地数数智能手表的发展史。

设计有那么重要吗?Airbnb设计主管对创业公司“设计主导”理念的看法

最近,“设计主导”(Design-Led) 这个理念在硅谷创业公司中十分流行。很多创业公司在技术合伙人之外一定要招一名设计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产品开发和融资等环节门槛越来越低,设计成为一处战略要地,是创业公司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 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如何在公司内安排创意部门呢?对此,Wired采访了最近从 Say Media 来到 Airbnb 负责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的 Alex Schleifer,看看他对于“设计主导”,对于公司的“设计文化”有着怎样的看法。 一种新的组织架构原则 Schleifer 认为,现在大多数科技公司组建公司设计部门的方法都是完全错误的。他说:“在过去几年,用户体验设计部门在决策层获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他们从工业设计领域和传统公司得出的模式在当下是不可行的。” 在 Schleifer 眼中,判断一种模式是否是好的,需要看设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他们与公司整体上的联系。一般来说,公司会通过两种途径来创建“设计文化”:一种是在各个产品团队安排一些设计人员;另一种是在组建一支专门的设计师团队,在各个项目组之间轮换地工作。这两种方式都有其短板。分散式的设计团队容易导致产品设计的不连贯,因为毕竟每个小团队对于产品的看法都会有些许的差异;而在各个部门轮换的设计团队却只适合大型项目,而且做到后来还容易给产品团队留下一系列没法解决的小问题。 实际上,在硅谷我们会发现,不管一家公司成功与否,其设计团队的架构基本都是上述两者之一。比如 Facebook 和 Google 的做法就是把设计师分散在各个部门,但是根据部门功能不同会有所调整。其它公司,比如 Dropbox 采用的是设计部门在不同项目轮换工作的模式,最终把各种新的 idea 落地。 针对上面两种模式的问题,Schleifer 和 Airbnb 的 CEO Brian Chesky 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公司中不突出设计人员。Schleifer 认为,在公司中不应该建立一种“设计主导的文化”,因为你如果这样做了等于告诉那些非设计人员他们的意见无足轻重,还得公司中的其它部门得围着设计团队转。Schleifer 所希望的是,更多的人理解设计工作的真谛,那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在 Airbnb,每一个项目团队都有一名项目经理,他的职责非常明确,就是代表用户,而不是工程或者设计等职能部门。Schleifer 说:“冲突是创新过程中的一大部分,而且非常重要。在这种架构下,不同的观点得以相互碰撞,最终也不一定要达成一致。” 一些在设计方面非常出色的公司,比如苹果,有他们自己的方法,能让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用户真正的代言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苹果是用了 30 … 继续阅读

给设计师的用户体验设计发展简史

现如今,用户体验设计师已经成为开发和设计团队必不可少的成员。这一新兴的职位到底是怎样出现,从何开始的呢?今天通过这篇文章,简单温故一下用户体验设计的隐秘传承~

京东刘强东:未来一个 App 操作所有智能硬件

[核心提示] 京东在过去一年里发力硬件行业,对刘强东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他心里对智能硬件的未来期望是什么? 编者注:本文根据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和京东创始人 & CEO 刘强东在 2015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对话整理而成。) 张鹏:你怎么理解极客这个概念和精神?之前有没有自己的感知和理解?

IXDC 2015韩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商务考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4G时代、大数据、云技术等科技发展。移动游戏、移动电商、移动社交、移动金融等移动领域成为企业激烈竞争的必争宝地。商业形态的日新月异,传统商业秩序正在被颠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