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iOS空间模型

在iOS交互模型的最底层,有一个“空间”的概念,用户就是在这个空间中前后行进,完成各种目标任务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想象成一个微小的宇宙,里面囊括着全部的系统功能及应用程序。与真实世界相仿,这个宇宙也有它自己的规则和限制,它所固有的属性会作用于其中的万物。

了解了这个交互空间中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不仅能够打造出更加卓有成效的产品设计方案,甚至还可以冲破这个空间的限制,自己创造全新的规则

从本质上讲,iOS是一个平面环境,当然也有些例外因素。所谓“平面环境”,是指其视觉呈现方式是基于二维的。虽然用户界面处于平面环境,但iOS的交互操作方式却不受制于二维,它通常由三个互相依存的层面构成,其中的每一层都拥有特定的交互机制。这些机制决定了系统中的操作流程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贯穿于不同的层面。

我们将这三层界面拆解开来,并根据它们对操作流程的重要程度,依次列在下面:

《iOS Wow Factor》全书译文精选

图 2-1 用户界面的三个层面 (从左到右依次为默认层、隐含层、叠加层)

这些层面共存于一个很紧凑的视觉空间当中,从界面渲染的视觉效果上来看,它们之间在z轴方向上仅相隔一两毫米的距离。虽然这只是一种基于二维图形环境的立体视觉效果,但它却体现着这些层面在交互空间当中的密切关系。可以说,这种视觉上的临近关系,强化了用户对这些空间层面之间关联性的认知。另外,隐含层的存在还可以帮助iOS维持一种印象,让人始终觉得在界面以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功能存在。

通常,在这三个层面之中,默认层被使用到的次数最为频繁,而且它对交互行为的支持程度也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在另外两个层面中发生的交互行为要少的多,因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相对有限。隐含层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组织与导航提供支持。它为iOS用户界面带来的伸缩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在前文所说的应用数量过多导致的管理与导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隐含层理解为默认层的一种状态变化;这两个层面的交互模型共同构成了iOS的核心用户界面。

而叠加层所包含的元素对象,包括对话框、警告、模态窗口等,与另外两个层面的组成元素有很大区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对象,例如,它们会导致操作流程的中断、它们是临时性的、它们在核心用户界面中没有一个类似首页的容器等等。也许是因为与叠加层的交互过程在感觉上通常很自然,所以我们会认为这种交互模型的存在方式是理所应当的。而实际上,这些交互对象还能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核心用户界面中,譬如在屏幕中保留一部分区域,专门用来显示这些元素。不过苹果认为,将这些交互对象呈现在一个独立的层面上,将是一个更合理的解决方案。相比于其他两个层面,叠加层中发生的交互行为是最少的,但同时,当这个层面中的界面元素呈现出来的时候,它们所获得的注意力也是最多的。

那么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的“例外”又是指什么呢?在iPhone的“音乐”应用中,当用户正处于播放列表、专辑、曲目等视图界面的时候,如果掉转设备至横屏状态,就可以看到旋转木马形式的专辑列表;重新恢复竖屏状态之后,又会回到之前的传统界面。

“旋转木马”的三维立体模型不同于我们之前讨论到的任何一种交互元素形式。在这个模型空间中,元素队列只能沿着x轴移动于横屏视图的固定框架中(见图 2-2)。“固定框架”的概念与iOS其他层面的交互模型有很大差异,在那些层面中,当用户浏览着屏幕中的应用图标时,他们所感知到的是自己的视线正在从A点移动B点;也正是这种感知定义了iOS二维环境的概念。然而,当用户与旋转木马模型进行交互的时候,虽然对象被移动着,但视线却是静止不动的。无论模型框架中有多少对象,视点始终保持不变。从iOS用户体验的整体角度来看,这种视觉交互方式确实是一种相反的特例。

《iOS Wow Factor》全书译文精选

图 2-2 旋转木马视图的立体模型

对组成iOS交互环境的三个层面的基础视觉构成做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我们来详细深入的看一看用户的交互行为是怎样移动于界面空间中的x轴与y轴上的。在iOS中,这两个方向上的操作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交互行为。x轴上的操作多数属于导航行为,而y轴上的则多是用于内容浏览等方面。x轴是关于“左”和“右”的,这正符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导航的认知。在主屏幕中,向左轻扫会使界面进入下一屏,而向右轻扫则会进入搜索界面。可以说,整个iOS系统顶层是由一组各自独立的界面空间所构成的,其中左侧扩展出一屏(搜索界面),右侧扩展出十一屏(iOS的上限)。用户通过左右移动来进入相邻的界面空间;每一个空间的尺寸范围都由固定数目的应用图标所界定。

《iOS Wow Factor》全书译文精选

图 2-3 x轴与y轴的交互行为

很多层级化信息结构中的导航行为也是发生在x轴上的。在这方面,iOS的“设置”应该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例子:在“设置”的主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顶级分类列表,其中的每个分类选项当中都有一个指向右侧的箭头。随便选择一个分类,比如“通用”;在接下来的过渡动画效果中,当前界面会逐渐向左移出屏幕的可视区域,而右侧的相邻界面则会随之进入视图。你可以继续选择其中的某个具有下级结构的选项,重复这样的操作,直到进入信息结构的最底层。我们还可以点击左上角的按钮回到上一层结构。在回退的过程中,界面的切换方式与之前的正好相反。不过必须承认,这种沿着同一条路径进入下层或是退回上层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层级层次过多的结构;这也正是苹果在人机界面设计规范中强调层级化信息结构的层次数量必须受到约束和限制的原因。

而y轴上的操作则通常用于内容浏览。目前来看,iOS对于界面的纵向长度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所有y轴上的交互行为都是发生在同一个界面空间中的;这与x轴上的行为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前面提到的,x轴上的交互行为能够让我们对一组各自独立的界面空间产生感知;在这些空间中,我们必须逐一前进或后退。而y轴上的交互体验则要流畅的多。

很大程度上讲,交互空间模型是由我们对于交互对象行为特性的感知来定义的。这些交互对象本身的行为表现会增强或削弱模型的体验度。在iOS中,苹果为各类界面元素所赋予的行为方式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就是过渡动画效果。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讲,“过渡”就是一种用来展示状态变化的机制。我们之所以能够对界面空间产生感知,很大程度上所依靠的正是视觉上的过渡效果。

通常,我们可以从系统中的很多地方进入某个应用,而不同的入口所涉及的过渡动画效果也有所区别:

而在应用的出口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Home键退出应用回到主屏幕;在这个过程中,应用界面会向后退去并最终消失于一点。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我们从应用中直接进入Spotlight搜索界面。至于多任务切换功能,它本身已经包含了象征“退出”的过程。

这些不同的方式之间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呢?在过渡动画效果方面,它们都突破了系统核心用户界面的二维环境,视觉呈现方式已经不再限于常规导航行为中所使用的线型移动。站在用户的角度,这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套基于应用的交互行为预期,这其中的互动体验与系统核心用户界面中的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