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级设计师疑惑解答:可能是年轻的你最需要了解的

@大宝–dabao (腾讯高级视觉设计师):开设专栏和微信平台有一段时间了,很多朋友提出了他们正面临的困惑和疑虑,发现不少问题是新人所遇到的通病,我拿出部分问题以我的观点来回答一下,认同与否希望大家自己判断,还是希望能给你在职业的交叉路口上一点点建议。

职场老将告诉你:为什么“头衔好”比“薪水高”更重要

二、三十岁是最常换工作的年纪,常常要面对艰难的抉择。其中一个常见的难题是,有两个工作的条件相当,但是其中一个头衔好听,另一个是薪水较高,究竟应该选那一个?

设计师…我们是否名符其实?

我(英文原文作者)在与软件行业当中很多同行的互动过程中,发现不少人都自豪于“设计师”这个雅号。谁说不是呢?这是个很酷的title,听上去充满了创意风范和耀眼的才气。 不过在我个人看来,设计师不是关于“酷”、“创意性”或是“才华横溢”。也许此刻你觉得我就是个白痴;不妨听我慢慢道来。

17条经验之谈!视觉设计师如何进阶提升自己能力

我是一个视觉设计师,其实对于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还是有一点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的。但是对未来总还是有点不知道如何进行下去的感觉。(未来指的是5-10年之后,未来两三年的规划还是有的)

励志故事!非科班的我如何成为谷歌设计师

这篇好文由 Sebastien Gabriel 亲历讲述自己由非科班设计爱好者到谷歌上门希望他加入的炒鸡正能量故事,刚学设计的同学们除了可以给自己增加信心,还可以借鉴一下作者的个人营销,硬实力 + 好营销,说不定也会有大公司找上你唷。

写给刚入行的设计师:如何寻找设计灵感?

@大宝–dabao ( 腾讯 高级视觉设计师 ):基于上一篇文章《毕业生必看!刚入行的设计师如何敲开大公司的门》的发表,收到了很多很多朋友的反馈和留言,几天之间微博,微信平台和我的专栏多了数以百计的设计师朋友的关注和留言,一时之间觉的自己的一篇文章真的帮助到了很多的年轻朋友

给工业设计专业想转行UI的几点建议

近期UI群里有些工业设计专业的在校同学QQ留言我怎么转行做UI,笔者很理解有兴趣从事这个行业,但是痛苦无法找到入门之路,想想还是写篇小短文统一回答下吧!我大学也是工业设计专业,从事UI设计5年多了,做了一点简单的回顾总结,水平有限仅作抛砖引玉,欢迎老鸟补充,期待有更多的交流。

微信张小龙内部邮件:我们的7大价值观

来自新浪博客的博文,近来大企业的内部邮件挺容易流出来的(调侃一下^_^)。童鞋们可以看看。 腾讯科技讯 5月6日消息,腾讯公司宣布成立微信事业群(WeiXin Group,简称WXG),张小龙出任微信事业群总裁。

新手向导:刚入行的设计师如何敲开大公司的门?

@大宝–dabao ( 腾讯 高级视觉设计师 ):如果大学学的就是设计专业的话,大部分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同感,入学的时候班级里女生居多,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从事着和设计不相关的行业,能够坚持做设计专业的同学里女孩子却少之又少,在学校里树立了几年的职业理想可能在一毕业就被现实给打败了。

译文:如何成为一名用户体验思维模式的塑造者

讲用户体验不能只局限于行业内,要利用各种途径更多地向他人宣传用户体验的理念,如微博、博客、内部分享或者参加行业会议,获得认同才便于发挥设计价值。设计师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技能,如演讲和写作等能力。

设计师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

以下引用来自Milton Glaser: 有次我正在一位医生的办公室,看到墙上贴着一篇文字,标题是”一名外科医生应该做到的”,撰写于14世纪。我发现如果把里面的几个词替换掉,那么这段文字对设计同行来说多多少少也会适用:

设计师的自我提升

过去一年感触良多,深深体会到作为设计师的不易,一度觉得自己的水平没多大长进,有些低落。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情报,都是关于自我提升的。今年将是付诸实施的一年,争取通过努力打破瓶颈。当然,我很乐意将它们与所有热爱设计的朋友分享: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用户体验?

在做用户体验时,你不必成为一个伟大的设计师。你只需要去摆脱糟糕的设计,提升设计的水准,并且在技术、环境与人之间,帮助人们实现一种更轻松、高效和积极的关系。

设计师创业会碰到的12个残酷现实

本文原作者为设计工作室 Paper Leaf 的共同创办人 Jeff Archibald,以下文字以作者第一人称撰写。 我太太 Andy 和我在 2009 年成立了 Paper Leaf。尽管我认为我们设计的功力还不错,但我们在这项产业中的确算是新手,因此一路上也遇上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残酷现实。

单身职场人士如何利用晚上时间提高自己?

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也是平胸的乳沟。能做更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比别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是比别人使用时间更有效率。作为一个刚踏足职场的单身人士,究竟如何充分利用晚上时间提高自己呢,下来请看为大家推荐的这篇来自知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