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

相信网上盛传的那个小故事:说某富翁选老婆,三个候选人,富翁给每人1000块钱,让她们把房间装满,第一个MM买了棉花,第二个MM买了气球,第三个MM有创意,买了蜡烛,让光线充满了房间,结果富翁选了胸部最大的那个MM。

译文:身未动,心已知

译者注:本人兴趣于交互设计上对人类认知模式的借鉴,先前撰文《人的“模式识别”与设计的认知效率》探讨了模式识别的本能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此次翻译Charles Hannon教授一篇关于模式识别在大脑中更本质的机能原理阐述的文章,共飨。

和用户谈恋爱——爱情三角理论与用户黏性

在用户访谈中,我们并不满足于知晓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我们更想探索用户对微博的感性认识,因此会去询问用户眼中的微博是怎样的。 我们希望微博在用户眼中是新鲜有趣的,是温暖愉悦的,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这里分享他/她的快乐和悲伤,可以建立他/她的圈子;我们希望和用户一同经历一同成长,全方位地融入他/她的生活。

“剥”出来的用户角色

最近,我自己一直在做一些活动页面和移动端游戏,我渐渐意识到角色模型的重要性。角色模型,是设计产品时的指路灯,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的设计参考。 创建角色模型,是在剥皮(就像剥洋葱一样,虽然会流泪,但洋葱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吗?是的,我们需要剥出用户的灵魂,然后再为这些灵魂赋予血肉,穿上外衣(人口统计学特征)。

关于用户调研

今天说用户调研,行研、问卷,不谈内容,只谈心得。 一、行业调研 内容多来源于第三方研究报告,国内有CNNIC、艾瑞、DCCI,国外可以查alexa和comscore,还有一些咨询公司会定期发布报告,也可作为参考。行业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趋势,对报告中的数据最好半信半疑,以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解读数据?解读“人”!

一提到“数据”,可能经常会想到“数字”、“图表”、“模型”、“方程”等容易让人怯步的词语。其实“数据”的真正意义,是躲在背后的那些“人”。 在营销学中,市场的根本在于需求,需求由人而生。因此,我们不应该就数字而数字,就算法而算法,应该自始自终关注“人”,市场研究则更是如此。

浅谈用户体验背后的8个用户本能

编者按:本文是Teambition团队@娄昊川 的供稿文章,Teambition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团队协作平台。 “我从不去花大金钱去做市场需求论证,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喝水,所以卖水的肯定有市场。这是人的本能。”一个普通商人的这句话给我带来下面的思考: “用户体验背后有没有被人们所忽视的用户本能?”

行业跟踪画布和竞品分析画布

如果决定做一款产品,那么分析一下这个产品所处的行业及发展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从而定位我们的产品,产品所处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最终的发展状况。    做行业分析,我们要重点分析下面几个问题:行业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

可用性及测试方法小介绍

“可用性”一词最早出现在1382年,而第一次以近似于现在的含义被应用则是在1842年左右出版的《布莱克威尔杂志》(Blackwell’s Magazine)上。在二十世纪80到90年代这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产品设计的专业术语经历了从“功能性”到“可用性“,再到“可用性工程”,再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转变。

直击用户大脑——用户研究新方式(眼动&脑电研究)

眼动仪作为记录用户注视轨迹的用户研究工具而得以流行。随着神经营销的兴起,脑电研究也越来越多的被用来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而将眼动研究和脑电研究结合起来,则是未来用户研究的一个趋势。借助于二者的联机同步,我们能得到平行于主观报告的更准确,更深入,更全面的用户信息。

用户更倾向使用网页浏览新闻而不是App

移动应用被认为会改变新闻行业的格局。过去的十五年,一些网站希望用户能够更多地链接到网页上并多加留意上面的广告,我们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到了移动应用的时代,这些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企业用研二三事

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不同于大多数个人产品,企业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为企业用户。企业用户要比个人用户复杂得多,有着相当大的区别。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环境、组织、个体间等影响因素。

情绪板携手视觉设计

一.视觉设计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产品的视觉设计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譬如: 你按照“典雅”去设计的,他却觉得是“清新”?——评判的主观性&看到图画才明白 有时不喜欢某些设计作品,却无法立即说出原因——潜意识

HCD toolkit :HEAR

 这本HCD工具包是IDEO在2009年出版的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设计指南。严格来说,它面向的对象,是全世界的非政府组织及带点公益性质的企业,所以【设计】这个词在这本工具包中的含义与咱们平时理解的略有不同,不是简洁大气国际化和苦逼的结合体,而是更宏观更高层次的“大设计”。

情绪版操作流程新思考

情绪版这种方法在国外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它诞生于上世纪的非信息时代,通常参与者被要求从日常的报刊杂志中挑选出符合“某种心情意境或关键词”的图片,把图片减下来,然后粘贴在一起。但时代在变,如今我们正经历着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