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To do list怎样做最有效

这几年的工作,尝试过不少方式或者方法去做一些规划。规划会从年到月再到日进行罗列,当然也像大多数童鞋一样,可能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头几天或者头一个月一腔热情,接着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后来看个鸡汤类的文章就又开始动几天。等到时间截止的时候发现,哇,怎么办,还有这么多的东西没有做完,这下子目标达不成只能再开始下一轮的目标然后再开始安慰自己。   To do list即待办事项列表,罗列出来会帮助我们的脑袋省去一些记忆负担,让我们的思考更加高效。阁主尝试过很多软件,包括Mac版、APP、网页版的,有Trello、Teambition、Wunderlist等等。   最后总结出以下方法比较有效:用思维导图做大的事件的关联思考,用Mac自带的Notes做每天的To do list,随身携带便携装的小笔记本和笔进行外出或者灵感的记录。   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如下图,有比较活泼亲切的手绘版,也有软件做出的简洁版。   思维导图最大的好处是帮助设计师清晰思路,但它比较适合后期阶段的收敛总结,适合总分结构层级的思维。比如说团队头脑风暴开完会之后,会将各位与会的观点进行总结整理,分类归纳会比较合适。再者,工作计划、写作一个文章专题、出行计划时的准备工作等也比较适合。   但思维导图也有它的缺点,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告功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如此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只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事件的关联性是呈网状结构出现的,需要三维、四维思路进行思考,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忽视的。   而思维导图的工具呢,Mac建议使用MindNode,Windows建议Xmind,算是阁主现阶段试用的最好用的思维导图工具了。Logo如下图。 关于Notes做的每天To do list 首先给自己做一个规划,如下图   具体到每一天的时候安排出自己想要干的事情。比方说,健身一小时、多发现同事身上的优点、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学习新的一章的软件内容、翻阅某本书的一节内容等等,那么这些都是属于自己一天的To do list。   再加上工作上的具体的事宜,比方说确定某页面的跳转流程、和开发确定某功能的最终效果等等。以上两者加起来就是自己在今天总共的To do list。然后再根据四象限法则(如下图)排个优先级,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一条一条去实施,实施完就进行打钩。 当实施玩一天的目标之后,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是多么能干,时间久了之后不知不觉也会发现自己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关于随身携带的小本子 出门不方便带电脑时,会事先同步好手机上的信息,需要大段文字的就用电脑敲好了发送到手机。更重要的是会带个小本子和笔,本子以A6或者B7的尺寸比较合适。也没必要非要像网上手账那样做得很精致(当然阁主也很佩服达人们做的手账效果),目的在于帮助自己记录瞬间的灵感。可能是以前一直想要做的某件事没有做,也可能是想到一个好的方法去解决最近遇到的工作的难题,更或者只是路上听到某句话想到的一个创意的idea等等。   相当于一个活生生的小伙伴陪伴着你与自己进行对话。然后回到家之后再跟自己的发展规划进行同步,看看可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童鞋会问,现在大热的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也是做规划的好工具,阁主为什么不用。阁主当然也试过,但发现对着电脑阁主比较倾向于做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说思路是比较直接的,思维程度没有那么深,比较适合用来做记录;二是做记录的时候,将信息输入到电子设备比较低效,可能敲着敲着就忘记刚才在想什么了。于是后来,阁主也弃用了这类工具,当做储存工具去储存一些平时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这也是一种不错的idea。   当然,电子档方便与储存与发送,对于团队来说,电子档当然是会要比纸质的来得更方便。所以建议,如果是团队协作,建议生成的文件还是电子档,个人的话,在电子档上记录一些关键信息自己看得明白就行。 … 继续阅读

干货!UI初学者如何避免入坑

UI设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PC端界面设计,移动端APP界面设计,甚至游戏,原画等。对于初学UI设计的人而言,可能对UI具体是做什么,或者自己是否能顺利转行胜任这样的岗位存在一定的顾虑,我们如何一步步将这些学好今天我将给大家一一指出。   问题一:UI设计学习包括哪些内容? 1、UI设计是做什么的? UI即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UI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   我们一般所说的UI设计多指UI视觉设计,主要负责APP、Web、H5等页面的色彩、布局、icon、字体方面的设计工作。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纯视觉的工作已经开始日益减少,行业要求UI设计师也要懂点交互设计和产品方面的知识,即懂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国内称UE,国外叫UX(全栈设计师甚至要懂代码)。UI设计最后产出物是高保真视觉稿+页面标注+切图。 出于成本考虑,有的中小型公司和初创型公司也会让UI设计师负责一些平面类的设计,如:海报、宣传册、LOGO等。所以,UI设计师如果会平面设计或手绘则是加分项,但不是必须项,不会也不用担心。   2、UI设计需要学什么? 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工具软件的使用和设计思维的培养。   【工具软件】 主要使用PS、Ai,辅助使用Xmind、Axure、墨刀等软件。关于软件的使用方法,可以网上找一些相关图文或视频教程来学习,最好是[基础实例教程],像30天学会photoshop、50天学会Axure等这类教程就不用看了,因为纯软件技法教程没有太大意义,一定要结合基础实例分析。   【设计思维】 如果将做设计比作成练武功,设计技法是拳脚招式,设计思维就是内功心法了。优秀的设计都有其内功心法作为支撑,那内功怎么修炼呢?看书!给大家推荐三类书~ 第一类,基础入门级的,设计师人人都会读。例如《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心理学》《简约至上》《Don’t Make Me Think》。如果你没有读过,也可以当作知识普及来读。 第二类,排版类。例如《版式设计》《设计元素》《版式设计原理》《西文字体》。设计的呈现最终还是落脚到每个页面,每个点,每根线。排版的能力还是需要大家好好学习的。 第三类:心理学方面的。例如《游戏改变世界》《无价》《乌合之众》等。关于人性/认知/激励/动机/群体这些心理学知识也会对设计有所帮助。   问题二:零基础想学UI设计,是自学好还是报班好? 首先明确一点,无论是自学还是报班,都有其好处和不足的地方。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下简单分析,供大家参考和选择。   1、关于自学 自学的好处: (1)可以锻炼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学习时间长短、进度、难易度可自主把控; (2)自学可以节省高额的学费、交通费、生活费等很多的费用开销,减轻经济压力。 自学的不足: (1)人际方面闭塞,缺少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甚至无法有效的解决; (2)很难系统的学习UI设计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技巧,容易走很多弯路。   2、关于报班 报班的好处: (1)跟着老师的课程,会系统的学到UI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UI设计; … 继续阅读

字体设计没那么难

在说字体设计之前我不得不提一下“格式塔心理学”,这是我们省略与变化字体笔画的理论基础。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在观察事物、接收影像刺激的时候,会有一些特别的倾向。这些倾向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辨别事物,有时候也会产生所谓的“错觉”。格式塔心理学重要的概念便是“整体不等于个体的总合”,举例来说:当我们在观察另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先看到他的手、脚、头、眼睛、耳朵、鼻子,然后把这些视觉特征组合成一个称为“人”的组合。我们是直接的观察到人这个“整体”,而不是其他器官的“个体的总合”。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有相似性原理、连续性原理、封闭性原理、对称性原理等,举例来说,比如我们看到下面两组图形: 我们可以观察发现,虽然上图中的几组图形线条没有完全闭合,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出它们是方形、圆、三角形,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填补元素与元素间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段不存在的图形,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说的封闭性原理。这里弥补的元素就是线段和圆点,从而有助于我们得出一个“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样的结论(善于举一反三,发现新的元素)。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感觉(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受外界因素约束的,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感知。 现在字体设计都是用计算机辅助来做了,人就越来越懒,不愿意动手,很多设计师的电脑里都安装了上百款中文字体和上千款英文字体,(说的夸张,但是不为过)琳琅满目,感觉好像没什么必要去自己动手设计。其实不然,电脑字体库的字也是被设计出来的,有些字体还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如:黑体、宋体大多数运用在比较正规的文件上。Pingfang SC,Helvetica字体被很多互联网设计师用在了App界面设计中,成为了扁平化设计里面的信息承接元素。然而很多大公司都已经为公司的App设计了独特的字体(主要表现在0-9数字和A-Z字母上)。 设计师们都应该明白一件事情(物以稀为贵),做出具有自己个人风格的设计是最有意义,最有特色的,最能体现自己的设计价值。曾经有一位同事,深耕高端化妆品行业十几年,每个case设计都是那么的符合品牌风格(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过后来有一次做了一个公司邀请函类似的设计,上面涉及到几个字的字体设计,那真的叫一个丑(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是你设计的么,你认真了么),难道此时要说这位同事设计水平很差吗,不尽如此,她只是没服务过这样的设计,不擅长。一般情况下,国际高端品牌的设计都是不会出现字体设计的,它们更加崇尚极简主义,是用买了版权的字体,直接传达品牌的内涵(BMW、EsteeLauder,LouisVuittonden、Mercedes-benz等,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那有人问了,这样不用做字体设计的设计还是设计么,肯定的回答,当然是了,而且是很牛的设计。(承载品牌文化的传播文案,富有意境的拍摄图片,配合文案的产品意境摄影等等,哪一项都考验着营销设计团队的点,有感觉的那个点,这里只可会意,不能言传)。写到这里,是不是有点跑题了,然而并没有。 做字体设计的前提:设计师必须要视所服务品牌的情况而定(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合适),服务品牌的品牌文化沉淀了多少年。一般情况下,没有做字体复杂设计的品牌都是有很多年的品牌传承,而且是走在了时尚的前沿(上面举了一些品牌)。像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很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品牌沉淀时间远不及很多实体品牌),需要通过一些变化多端的字体设计来迎合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衍生出很多风格差异化很大的设计传播方式(卖萌耍贱、吐槽恶趣味、马赛克……不胜枚举)。这些风格更多的表现在公司运营上( 活动、企业文化周边产品、微博大号、微信公众号……),有了差异化的设计方式也就同步伴随着产生了多元化的字体设计,多元化就需要涉及到多种方法和理论支持。 字体设计的精髓:精通结构,移花接木;组合外形,达到内涵。很多初会门径的设计师会感叹:哇,他这个字体设计的好牛啊、这个变化的好有趣、好卡哇伊啊……(一波夸张的表情脑洞飘过~~),怎么样在字体上移花接木,妆点它们,废话不多说了,直接看下面的几种方法(更加实用,比很多知识论坛里面的来的简单,粗暴,直接)   第一式:移花替换  妙手回春 移花替换是根据文字的内容意思,在统一形态的文字元素加入另类不同的图形元素或文字元素。用某一形象替代字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一笔画,这些形象或写实或夸张。将文字的局部替换,是文字的内涵外露,在形象和感官上都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式:移花共生  左右互搏 共生是文字图形化设计中广泛运用的形式。文字是一种视觉图形,它们的线条有着强烈的构成性和关联性,可以从单纯的构成角度来看到文字与文字笔画之间的异同,寻找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他们可以共同利用的条件,把它们提取出来合并为一,运用到当前的字体设计中。   第三式:移花双仙  横细竖粗 双仙说的是文字里面的横和竖。选定好项目需要的字体后,把横笔画变成细长,竖笔画相对应加粗,让横与竖形成粗细鲜明对比,彰显设计风格。(为什么没有横粗竖细,大家可以自己尝试一下看看,向平衡度和识别度方面考虑一下,作者曾经因此被一个女性领导骂过,不提了,一个惨字了得)。   第四式:移花纷飞  藕断丝连 藕断丝连说的是字体设计中运用到的连笔。寻找一条适合需要设计的主题的公用笔画(创建笔画),制造字体间的连接,增强整体性。   第五式:移花如玉   炽热如火 炽热如火,一般指用在游戏里面的材质,构建最直接的笔画,结合字意,通感传达,精心打磨,细致深入,强带入强感染。   无上绝招:移花接木   信手拈来 这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无上心法,到这个层次的字体设计师估计已经尽淫各种字体设计大法(不限于上面概述的这几种),独孤求败了。靠的是什么,是感觉,是对于行业与设计项目的那一种特有的感觉,很神秘,像一个久远的远古门派,带着一种神秘面纱。   写在最后的话: 字体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移花接木只是其中之一(武侠告诉我们,天下武功到了一定境界,都会殊途同归)。想要真正成为高手,必须不断学习和开拓自己的眼界(总结为阅历与审美层次)。当自己学会了一种方法,必须进行反复训练(作者太笨,只能这么办),才能形成质的飞跃。有时候“眼高手低”并非坏事,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思考,才是提高的关键。   重要性(上面忽略的) 做好字体设计,对于视觉设计师来讲是一件特别有益的事情,主要有益于下面几个方面: 1)面对市场运营活动的时候,主题的字体设计属于活动界面的窗口,做好了主题字体设计等于活跃了画面。 … 继续阅读

ColorSupply:扁平化UI设计配色方案推荐

如何挑选颜色一直困扰着很多UI设计师,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配色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那怎么办?答案就是——直接用大神的配色。 ColorSupply 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设计师的色彩搭配方案,不仅如此,它还按照五大配色方案来分类,这样更加方便设计师们选择颜色了!同时这些配色非常适合扁平化设计使用,比如图标或者矢量插画。 网站名称:ColorSupply 网站地址:http://colorsupplyyy.com/app/ 网站介绍 小编查看了下网站,发现网站还有些功能在完善当中,我们打开网站后,主要有三大区域: 1. 五大配色方案类型:互补色(Complimentary)、相似色(Analogous)、三色调(Triad)、分离互补色(Split Complimentary)、四色调(Square)。 2. 配色方案:在12色环右则是对应类型的配色方案。 3. 效果图预览:网站下面的平面插图可以根据选中的配色方案自动上色,如此一来用户就可以看到配色方案的大概效果。 在配色方案中,带绿色点的配色是挑选某一插画师的方案,用户选中后,会显示设计师的名称。 点击用户名称还能看到该插画师的作品哦! 通过这网站选择颜色虽然方便,但毕竟只是工具,只提供参考,设计师在UI设计时时应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来源:shejidaren

设计求职过程中,你被哪些不经意的细节杀死?

大宝:今天聊的,还是关于设计师的求职问题,写这篇文章的起源是由于近期工作上的需要,高频度的面试了许多前来应聘求职的设计师,发现了他们许多除了作品和经验之外不太注意到的细节,很多的共性问题,正因为这些细节,最终影响到了对岗位的决策和评判。分享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希望对正在求职和未来有求职准备的你有所帮助。 守时 我近期接触到的面试者,10个面试8个迟到!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给面子的迟到半小时内,有松松垮垮的迟到1个多小时,也遇到两三个被放了鸽子。这阵子下来,我都有些恍惚,难道现在的世道变了,面试机会真的不像从前那么被珍惜? 我当年刚入行听前辈聊过,无论求职也好,面试也好,都是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不应该存在面试官高高在上或者求职者目中无人的对立关系,本身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去发现对方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 高手看本事,做人看细节。守时就是一个我比较在意的细节,一个能传递出对约见对象最基础的重视。但通常来说,越是前辈和牛人,他们就越是守时。这和能力没有半点关系,而是传递出我对你的尊重。 最近遇到的求职者,如果迟到1小时内,我都想办法说服自己,因为不熟悉地点、因为请假不方便、因为等等的因为… …但迟到一个小时以上甚至被放鸽子的,我真是给对方找不到什么借口和理由来说服自己。出于对帮我们辛苦约见的hr同学的尊重,我会形式一下的和对方聊几句,但心中真是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啊。真希望让这个人哪来回哪去。基本上对这种人在面试之前已经大大打了折扣。对初次见面就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没办法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感是合作的基础。 错字 如果说文字工作者在意内容,设计师则更在意“元素的摆放”是否合理这样的细节。通常来说,在面试交流过程中,hr同学会准备一张求职者提供的个人介绍纸质版简历,履历是否精彩在于能力和过去的经历,但错别字、用错的标点则应该在纸质文档中坚决的避免出现,坚决的避免出现,坚决的避免出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理论上来说,这类文字错误不应该和能力、资历挂钩,但这类错误绝对能传递出求职者是一个对细节不在意的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工作,不就是把各个细小琐碎的问题考虑周全,把各个元素摆放合理的人么?我经常因为在看介绍页的时候被其中的错字打断,把原本应该去了解设计师本身的精力用在了检查这段介绍内容里还有多少个这类错误中去。如果多次出现,我就会找个借口尽快结束这样浪费时间的面试。 为什么要这样? 一个连标点和错别字这样的小事都无法避免的人,吹的天花乱坠我也无法相信他在实际工作中能把设计做的多好。 没有重点 作为面试官,最基本的面试流程应该是先邀请求职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做个自我介绍,建立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我喜欢在介绍完毕之后,让其自己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项目经历进行展示和介绍。 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把握不好自我介绍的时间,有的介绍的太过啰嗦,作为面试官,真的没兴趣听你在大学做过什么学生会主席、干过什么销售、做过什么和非设计不相关的实习经历。我上大学那会就被洗过脑,说什么早点踏入社会积累一些实习经历对未来的求职有很多好处。现在看来,我觉得那些都是在“消耗”。我更期待听到的是求职者过去经历中的“专业成份”。就是和设计有关的工作中有哪些可以分享的小故事。当然,自我介绍不能太长,3~5分钟即可。 但也不能太短啊,不能短到比问题还短吧~~~~~ “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叫张三” 介绍完之后,如果面试官要求选几个自己过去参与的项目进行阐述,首先尽可能选择和自己面试的岗位关联度较高的来说,最好是项目中的核心角色。面试的岗位对口就再好不过,如果不是,尽量选择接近一些的优先阐述。我遇到过一个奇葩求职者,让他选择项目介绍的时候,他选的第一个项目竟然是自己做过的一个私活,而且还是个半成品…这样的结果就是,也许你刚一开始,就会被面试官打断,而这样的打断极有可能让自己产生紧张情绪。对于面试官一方,会对你做过的项目质疑。因为你选择在对方看来并不是一个重点项目,而选择优先讲述的项目通常都是自己主要参与或是反馈比较好的项目。拿一个私活来开头,会让我觉得,你在简历里介绍的其他项目中并不是一个核心成员的角色。 对岗位职能的理解不够清晰 在面试之前,作为求职者,理应对求职的岗位有一点初步的了解,这对自己也有一点好处。是初级、资深、还是专家,是要带团队、是项目负责人还是兼职,这些就算在电话约面的过程中没法得到,但在岗位描述里,大致都有写。先对应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岗位做个匹配。我们在招专业线资深设计师的时候看重的是求职者垂直领域里的专业深度。而有些求职者为了强调自己的“资历”在介绍文档和交流过程中“用力过猛”,过度的强调自己的带队能力、管理能力、总结和提案能力……但我们更想看到你的专业能力,你对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的强调自己的领导力只能说明眼前的你做设计的时间越来越少,也许你有大局观,但我们不是在给自己找boss,对岗位的辨识度不清晰也不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来求职呀。 专业线的岗位重点要传递出自己的专业力,管理岗重点要表达自己带领团队达到了什么公司目标。在不合适的岗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大多没办法侥幸过关,而且浪费了一次次的求职机会。 自信有隐性的加分 放在此篇文章的最后来聊这个话题意在说的是:1.自信很有必要。2.自信绝对要建立在好作品之上。 很多设计师不擅长表达,真是不擅长,超级不擅长啊…坐下来的聊项目作品的时候,手在抖,声音在抖,这样的细节会让面试官也精力分散,我会下意识的观察他抖动的手,琢磨着聊哪些话题能缓解他的紧张情绪,但这样只是辅助他更好的表达,如果整个过程中还是一个对沟通充满焦虑的状态,绝不是个好状态。 设计师的工作一半在设计,一半在设计之后的阐述和表达(所为的设计故事),面试中的沟通虽然是设计之外的交流,但表达力的好坏却能传递出日后协同合作的能力、设计完成时和需求方的“卖稿”能力。10个设计师8个不擅长表达,但我接触到真正的设计大师却都各个善于表达,表达的原点出自于对专业和作品的自信。很多求职者被我连续几个问题问过之后变得犹犹豫豫不自信,这种不自信起到的连锁反应让整个面试过程都变的不顺畅,越不自信,面试官对求职者的专业能力的质疑就会越大。原本大多都是自己亲自参与的项目最后整场聊下来像是用别人的作品自己做了假… 最后, 想写这样一篇文章的起因来自于最近遇到的求职者存在的许多共性问题,挑选了几个相对典型的问题拿出来聊了聊我的看法。还有更多奇葩问题比如作品掺假,拿着公司里其他项目组的东西谎称自己的,比如面试到一半说有事急着要走,我就擦了,面试前不应该预算好时间么?对自己的盲目自信,明明作品里没有某类型的作品能证明,自己也表示过去没有做过,但就敢大胆肯定的说自己做那类东西没问题…同学啊,你哪来的自信啊,说多了感觉就像是在胡说一样…… 还有自带着电脑,一打开屏幕,电脑键盘脏乱不堪,全是灰尘和油脂更关键ta还是个姑娘家家…你这么脏乱的生活状态让我对你做事逻辑也产生深深的质疑啊。 说到底,最终求职成功建立在专业能力、和对方的气场是否吻合、表达、还有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之中。通常做的好的地方不一定加分,因为企业主期待的岗位就应该达到某个专业要求。但做的不好的细节一定减分,很多人信誓旦旦的来,估么着自己应该十拿九稳,最终不了了之的原因就在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 认真的反思一下,如果去面试某些岗位,从头至尾会遇到哪些流程,好好的做足准备,别让细节杀死你。 互动: 回顾下,过去的求职过程中,你忽略过哪些被杀死的细节?   作者:大宝大宝 文章出处/作者微信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作者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必究。

为什么在APP设计中,应该慎用左右横滑设计?

移动端屏幕越来越大,但用户对内容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何在有限的屏幕内透出更多的内容,是设计师们研究的重点。 常用的内容拓展设计有:Y 方向 List 滑动、Z 方向 3D Touch 、入口式内容折叠等。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其中的“左右横滑”卡片式交互设计。 所谓的“左右横滑”交互英文名叫做“Horizontal Scrolling Lists”,最早可能起源于 Windows Phone 的横向内容滑动设计。用于在同一个页面的 X 轴方向拓展内容空间,“左右横滑”的交互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 App 中。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当“左右横滑”的交互把更多内容塞到了页面中时,也产生了诸如可见性差、优先级混乱、内容不突出等体验风险。因此,在使用这种设计时必须有所准备,确保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接下来,把我自己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心得”和“坑”分享给大家。 1.  挑选合适的使用场景 单页多维度的信息结构是“左右横滑”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传统的 List 适合纵向无限呈现单一属性的内容(比如朋友圈或知乎的回答),而对于 App 首页等多种信息聚合的页面,就适合横向开拓内容维度。 以最新版的 Airbnb 为例,它将首页分割为 Banner、热门体验、体验、房源、旅游目的地精选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单独占据一整行,并展现并列的内容。再看 iOS App Store,也是将页面分为诸多维度,把不同的应用分类呈现。 设计师们很形象地把这种设计称为“泳道”。 (https://medium.muz.li/the-horizontal-scroll-interface-46b8f69f54ff) 可以看到,Airbnb 和 iOS … 继续阅读

你可能忽略掉的Sketch实用技巧

@C7210:Sketch毕竟没有什么学习曲线,颇易上手,相应的也时常导致新手在一开始就忽略掉一些重要的、高频的使用小技巧,而将一些稍许费力耗时的方式一路沿用下去。这篇内容所针对的便是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进阶的要点,只针对初学的同学培养正确习惯,还望各位老司机们见谅。下面进入正文。 关于对象、图层、画板的使用技巧 1.通过快捷键调整图形的形状 选中图形,按住 Command 键,然后通过上、下、左、右方向键即可按1像素为单位调整图形形状。同时按住 Command + Shift + 方向键,则可以按10像素为单位进行调整。 2.复制元素 选中某元素,按 Command + D 即可进行复制;复制出的新元素默认与原有元素的位置相同,且覆盖于原有元素之上。 此外,按住 Option 健,同时拖拽目标元素,同样可实现复制;保持复制出的新元素仍处于选中态,并连续使用 Command + D 快捷键,即可按照之前手动拖拽的距离为间隔单位实现多重复制。 3.智能选择 按住 Option 键,面向多个元素拉选择框,最终只有完全处于选择框内部的元素会被选中,而其他元素会被忽略。 4.分组与解组 选中多个元素,按 Command + G 将其合并为一组。选中某个组,按 Command + Shift + G 则可实现解组。 … 继续阅读

设计背后的思维能力

Sophia的玲珑阁:最近群里的小伙伴问到,想知道设计背后的技法,阁主理解的技法是指设计背后的思维方式。很高兴大家能开始有这样的想法。能这样想说明大家都想进步,在真正思考! 今天本打算写写最近楼主设计的徽章系统在团队中是怎样定稿的,正好利用这个定稿的过程说说职场中设计师是怎样同PM和部门同事合作,以及怎样从各个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他背后的思维模式。在写这之前,先说说阁主是怎样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好让大家在文中有个参考对象。   关于别人的帮助 处于新手阶段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想提高自己,却不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真的希望能有一个指路的人出来告诉自己你就朝着这条路上往前走就对了就会成功。当别人没有指出来的时候就会抱怨会觉得委屈或者怨恨,心想,你不是大神吗,为什么不帮我?   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别人能教你的只是他所解决自己的困境所使用的方法,可能对你自己有用,可能也没用。     依据阁主职场的经验,最能够帮助自己进步的前辈,不是手把手教你怎么做的人,那样自己学到的只是技巧,是“术”。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冷冷的,不爱搭理人,只告诉阁主关键词让阁主自己去找答案的那一类,让阁主真正领会的是“道”。比方说,阁主的上司J,当阁主问他怎样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J只回答我“拆分问题,慢慢来!”就这一句话!是不是想骂人?但确是让阁主不断琢磨,真的是在慢慢进步中。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情况下,一般长辈或者前辈都是给了答案咱们的,只是咱们自己没有理解,自己先没有付出劳动去实践和尝试。   二是,别人不提供帮助,也很正常,大家都很忙,时间很宝贵,没有义务提供帮助给咱们。这些楼主在职场中都遇到过。   自助者天助! 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一是问什么样的问题,二是准确用语言去描述这个问题。   问问题,是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什么是元认知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觉得哪里不对劲,跟自己平时的判断有哪些出入,一层一层往下问下去。比方说咱们在设计一个button的时候,用橙色。然后我们就问自己为什么用橙色?为什么不用红色?橙色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有些顾虑?是因为橙色让自己觉得有点像快餐?橙色有很多种,为什么自己会由这个地方的橙色想到快餐?   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会有点混乱,像个“问题少年”,尝试多了时候自己就会找到自己思维的规律,开始打破自己的思维僵局。   另一个是准确用语言去描述这个问题。   从李笑来先生那学到一个观点阁主特别赞同。他说,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那个概念的话,我们就倾向于不去想这个事情,语言对人有强大的反塑造能力。如果脑子里面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这段话当场令楼主醍醐灌顶,有时候我们避免或者逃避去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中犯懒的因素也许是因为在脑海中我们也从来没有理清楚过它的逻辑与定义,这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我们更不去表达,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先用精确的文字描述出来是帮助我们理清思维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想问一个问题,比方说“设计背后的技法”,这个技法应该怎样具体描述?当自己在尝试具体描述的过程中,思维就会一点点清晰,说不定答案也会自己浮出来。   2.寻找答案 真正的设计方案在所设计的页面之外。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一个设计难题的时候,对着设计方案死扣,往往思路阻塞,抬起头去看看别的APP或者网页,是怎么解决的。去其他领域翻翻,灵感来源于信息的交叉流通。   真正的答案也来源于设计之外。设计,是一门融合了美学、经济学、工程学、数学等等思维的综合学科。想开拓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有更深层的思维方式,平时就需要积累除了美学之外的各类学科的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语言、天文、地理、历史等等。等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这些底蕴都会支撑着你超越同龄人,或有着同等年限设计经验的人。   有童鞋会说是不是会很累,答案是肯定的。好消息是,当这些学习的好习惯融汇到自身的骨血形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种醉心于知识的海洋以及自己不断提高的能力,会让那个自己有另一种突破的快感,好像每天都有新鲜的血液流淌在身上。阁主相信,如果到了这个阶段,说明你也是化茧成蝶,把握幸福的能力也更强~   … 继续阅读

写给设计师的66条生活与行业经验

Lisa :我与Joel Beukelman在Creative South 2017发表合作演讲,向设计师分享从技艺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设计业务等多项主题的建议。 1. 草图请使用大号的马克笔——专注于大的想法和概念。不要陷入细节。 2. 在你的简历中展示图片以外的东西——通过处理你的图片等方式,来解释你的作品背后的创意和想法。 3. 不要担心你的title——让你的实际工作来证明能力,升职加薪是自然而然的。 4. 有时候免费设计也是okay的(我们也会这样做) ——当你有决策自主权时,免费设计也会是美好的体验。 5. 好奇心>工具—— Photoshop与Sketch,Keynote与PowerPoint,Cintuq与Ipad Pro,工具一直在改变,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要去尝试新的软件和技术,将工作做到最好。 2017年的值得尝试的神器: 《超全面!新晋设计神器FIGMA 深度评测》 《新晋神器!超厉害的原型设计新玩具KITE COMPOSITOR 深度测评》 《新神器抢先知!2017年最值得尝试的7个设计工具》 6. 如果你的设计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那可能是错误的——迭代和编辑你的工作是你改进、推动设计的不二法门,请习惯再多尝试一个草图或想法。 7. 没有人能设计任何东西——任何设计的实现都需要一大群人来完成。习惯把你的工作分给利益相关人和团队成员。 8.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超越自我,给不联系的人发电子邮件,尝试新的教程或技巧。如果你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你的生活将不会有改变。 9. 享受旅程。过程是漫长的——每个项目将花费的时间和项目难度可能是你原来计划的两倍。拥抱你一路上学到的东西。 10. 质量是你需要专注的地方——以精湛的工艺进行创造,是因为你想要这样做,而不是因为客户或利益相关者要求工作达到一定的质量。执行的审美和完美始终是我们创造性工作从业者需要维护和建立的。 11. 美感是你需要在意的——参考第10条。 12. 带有文本的图标更容易理解——新的应用程序应使用文本标签来帮助用户了解导航和功能。(当获得1000万用户时,你就可以删除文本标签了。) 原因见:《大家都熟悉的图标是否还需要标注上文字》 … 继续阅读

如何有效划分视觉层级?

在我们做界面设计的时候,信息层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的优先级能更直观地帮助产品达成业务目标。本次我们将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如何有效划分视觉层级。 左右哪一张图的重点更突出? 上图所表达的视觉层级浅显易懂,处理好这些层级关系需要从理解内容和需求,到如何处理信息层次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心里建立起层级的这样一个框架概念可以使设计变得更有理有据。无论是内容型的页面,还是工具型软件等,都需要处理内容的主次关系,引导用户的视觉焦点,调整页面的节奏感,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减少用户的视觉疲劳。 记得以前有过这么一个说法,当你设计陷入迷茫区的时候,可以眯着眼睛去看你的设计稿,也许在雾化的视野中会感受到一些前后的层次关系。这里所说的眯着眼睛看设计稿的方法,也就是最简单最直接判断层级的偏方。 那么要如何建立视觉层级关系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大小 · 距离 · 内容形式 · 色彩 大小: 往往能最直观的体现出层级的差距   距离: 人眼对距离临近的信息更容易先去关注。舒适、平和的行距节奏可以帮助文字刺激读者的研究,并激发他的思考。   能看出上下两幅图的视线流有什么不同吗? 内容形式:这里指的就是带节奏感适当的带有变化的内容展示。 举一个栗子:我们现在总能看到碎片化这个概念,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内容也越来越碎片化,个性化。用户缺乏耐心去看完一整篇长文,适当的插图、加大段落的间隔、从页面上都调整了整个页面的节奏感,避免大段的文字而造成用户的视觉疲劳和烦躁,人眼一般会先关注图然后是文字。   色彩:如果饱和度,对比度,明度这些色彩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层级,所以人会不自觉地先关注色彩鲜艳或者色彩偏重的事物。 当这些规则应用到具体设计中去时,经常会出现多种规则混搭使用的情况。 以下拿我们沪江问答的产品来做个示例: 这是沪江问答类的一个产品,通过左右两图的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右图的侧重点。通过放大,加粗字号,变化颜色,来增加需要强调部分的重量感,达到信息层级区分的目的,有助于我们一眼看到突出的重点,从而减少了阅读成本。 通过控制图片的大小,文字的大小对比,夸张的留白间距,来做出杂志的感觉,同时更能聚焦想表达的内容 这些规则的实现需要通过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可以弱化及抽象不需要突出的元素的图形,颜色,把需要突出的重点展示的信息放大,又或者调整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除此之外,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需求的目的提炼出页面中需要突出的是什么信息。 来分享一个完整的案例: 这是一个对当前应用市场下载页面的改版,想尝试通过视觉展现来提高App的下载率,突出产品的重点特性,使用更抽象化,卡通的风格来展现出活泼明快亲切的感觉,从而对 CCtalk 产生友好的第一印象,提升下载率。 竞品调研 开始这个页面之前,我们去看了其他产品的市场图,较大部分是千篇一律的真实界面截图形式,在短时间浏览时很难体验到真实使用场景,更别说从截图中抓取什么重点信息或留下印象了。   如何在几秒的快速浏览过程中一眼让用户get到重点是我们本次改版的目标。 从文案入手开始设计 需求方给到了5组文案: 根据第一组文案所延展出来的关键词,文案所表达出的是一种链接,包容,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自己喜欢的名师,接触到自己想要的课程的这样一种感觉,承载链接汇聚这些名师,课程,各语种的平台的主体还是小cc机器人形象,打造CC的品牌,放在下载页第一页的地理位置也较为符合。   在你脑中立马浮现的是不是右图画面中的印象? 如果是的话,那就对啦!   … 继续阅读

你只需要5个用户去做可用性测试

有些人认为可用性测试的「投入产出比」比较低,只有罕见的网页设计项目才有资格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才能承担大额的预算和奢侈的时间表。 这是不对的。 过于精心设计的可用性测试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最好的结果来自不超过 5 个用户的测试,尽可能分解你的可用性测试变成小测试。 在更早的研究中,Tom Landauer 和我表明在 N 个用户的可用性测试中发现的可用性问题的数量是:N(1-(1-L)n) 其中 N 是设计中可用性问题的总数,L 是测试单个用户时发现的可用性问题的比例。 L 的典型值为 31%,这是我们研究的大量项目的平均值。 绘制 L = 31% 的曲线得到以下结果: 曲线最引人注目的真理是:零个用户只会发现零个问题点。 从第一个用户开始测试,你就会开始发现问题点,而且几乎已经发现了近三分之一可用性问题点。 从 0 到 1 数据之间的差异是惊人的。 当您测试第二个用户时,你会发现此人执行的某些操作与第一个用户相同,因此你能得到的内容会有所重叠。但人不是绝对相同的,也会有一些不同于前者的新的发现。 所以第二个用户添加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不会像第一个用户那样多。 第三个用户可能会做一些你已经看过两次的事情。 当然,第三个用户将继续生成少量的新数据,即使不像第一和第二用户那样多。 在第五个用户之后,你就会常常浪费你的时间在重复观察相同的结果上。 迭代设计(Iterative Design) 译者:在一个可用性测试中,大约 15 个用户可以发现 … 继续阅读

5个实战经验,带设计新手走出迷茫期

其实菜心和大家一样都经历过阶段性迷茫,但我可以把自己经历的一些浅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所启发。 经历的过程如下: 想学的太多 学会放弃 找好定位 不断细分 坚持与突破 回报会有的 1.  想学的太多 一年前,我是一个打算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想学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插画、C4D、动效、界面设计、交互,甚至还有产品和运营。可是学的东西太多,反而让自己无法聚焦,根本看不到进步,自己在站酷上传的作品从之前的两把火(编辑精选)渐渐的变成了一把火(普通推荐),如下图: 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能力,但确实从客观上反映出自己的一些问题。 自己明明是个UI设计师,但界面设计做的却非常一般,在本职工作还没做透的情况下,无限的扩展其他技能领域,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做法,最后的结果就是样样不精! 2.  学会放弃 原本自己想往卡通吉祥物方向发展,但是发现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能力就上不去了,原因就是自己的美术基础太薄弱,和那些专业的美术生相比,画出来的造型确实差很多,如果现在去补习美术造型能力,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性价比不高,并且自己对画画的兴趣不是特别大,于是我果断放弃了这条路。(ps:如果你想在插画方面纵向发展,去补补美术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人觉得要坚持,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但有些时候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如果真的努力很久都没有进步,不妨试着挖掘一下其他可能,懂得放弃,才有可能收获更多。 3.  找好定位 其实放弃那么多东西,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路更加清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定位。 我的职业是一名UI设计师,对我来说其实界面设计是当下最重要的技能,如果最基础的界面设计都没做好,就想那么多其他的,那后边的路一定是不稳的。 于是我清晰的将自己定位为高级UI设计师(未来三年),其它所有干扰我成为高级UI设计的路径,全部切断,至少短期内是这样的。 4.  不断细分 虽然有了清晰的定位,但你会发现还是无从下手,因为这个定位(高级视觉设计师)太大,我们需要继续将其细分。 高级UI设计师需要会什么?配色、排版、图标、控件、制定规范、风格制定等等(剩下的自己想想吧)。 可能分到这里,你还是会迷茫,因为要学的太多,不知道从哪个开始,所以现在你需要挑出一项目前自己最欠缺的,例如图标,继续细分。 图标又分为:桌面图标、功能性图标、示意性图标。 还能继续分吗?当然可以, 功能性图标你又可以按照风格来继续细分(参考Justas Galaburda的分类方式),如下图: 到这里,可能才算勉强分完,有了上面的分析结果,照着一个一个来学,你还会迷茫?鬼都不信! 当然每一项都不是那么容易就吃透的,你需要全面的去了解,例如图标的栅格辅助线怎么画?线性图标和面性图标分别用在什么场景?给用户什么感受?这样的疑问会有很多很多,我们需要慢慢的去积累填充。 如果之前你觉得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图标,可能那只是一种幻觉。 5.  坚持与突破 通过上面的不断细分,我们会有了清晰的方向,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但还没完,因为在做每一个单项训练的时候,都会遇到瓶颈,很多人可能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但我们不能退缩,因为这是在正确的定位上,必须要坚持住,分析清楚问题的本质,瓶颈一定可以突破! 举个例子,我在前一阵子做《iWork》这套作品的时候,当我做断线图标的时候,就遇到了瓶颈,到底这个断口要在哪里断才合适?我做了一遍又一遍,整整做了两个星期,经过不断的分析尝试,终于找出了一点规律,最后做出了还算满意的作品,如下图: 有时候真的就是咬咬牙的事,加油! 6. … 继续阅读

控制感,给你的用户体验加分的3个方法

网易UEDC – 魏永振:用户体验的概念一路成长壮大,系统性概述的书籍和理念层出不穷,可执行落地的方法技巧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变换。然而无论概念、环境如何变换,都是让产品通过媒介与人建立关系。所以其研究人性、塑造人类行为的目的却一直未变。本文从人对控制感的喜好出发,通过一些方法来保护用户的控制感或利用控制错觉给用户一些虚拟的控制感,­­­­来保护用户体验或强化用户体验。 1. 以塑造行为为目的的交互设计 无论商业产品以什么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核心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潜在用户,作出有利于其本身的行为”。举个通俗的例子:“超市”。 促销商品,特别是以某种主题促销(如中秋,圣诞,洗护,婴童等)的商品都放在超市进门最醒目的位置。其目的是让你一下子感知到:“来对了”。 生鲜区,蔬菜、水果都是利用较大的容器、平台展示,以通过大面积的、鲜翠欲滴、高饱和的色彩来愉悦心情并吸引你将它们放入你的购物车。 货架上你最方便伸手可得的商品是利润率最大的商品。是因为在品牌识别率不高、商品功能相同、价格相差无几时,顾客往往会为了省一点事将最容易拿到的商品放入购物车。 结账区往往放置一些小体积的儿童玩具、零食什么的,以等待着成为家长安抚孩子的工具。 当然还有烘培区的一系列故意的设计。 如果将超市定义为一个产品形态的话,其以上的各种方法都是为了(方便)让顾客做出有利于超市的行为,即“购买”。如今做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互联网技术将我们所服务的产品形态从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挪移到了一方电子屏幕中。做为交互设计师,我们的工作内容就非常类似于商超空间规划师、商品布置设计师、购物路线规划员等。我们的核心目的就是让用户在我们的设计(建议)下做出那些有利于产品的行为,并且在情感上自愿的、高兴的、被尊重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用户体验。 既然核心目的是塑造行为,那么首先要知道行为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答案会有很多,“控制感”就是其中之一。 2. 我们需要控制感,即使是控制错觉 什么是控制感呢?通俗的说:当你使用某一个工具(产品)时,通过自己的操作达成了你期望的目的而产生的掌控感和胜任感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感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的对立面就是挫败感,如:“当你使用打印机时,由于不熟悉其操作方法,经常会出错、失败,无法达成自己打印的目的,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就是挫败感。挫败感伴随的是使用产品前的恐惧,以及使用产品时的低效和不准确性,多次的挫败感还会来带习得性无助,最终导致放弃使用产品。   目前关于控制感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 2.1. 首要控制和次要控制 首要控制:个体努力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时所体验到的掌控感和胜任感,强调行为和结果。 次要控制:当个体处于一种低控制情境之中时, 自身的努力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和目标, 个体通过对自我的调节来努力接受现实状况并且适应环境,强调自我调节、理解和使用辅助工具。 2.2. 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由于控制感的存在,所以人类往往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而低估机运或不可控制因素在事件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且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 打游戏时,往往会粗暴或高频的按键,然并卵,但我们依然很卖力。 在赌博游戏中(掷骰子),我们会很认真的做一些仪式性的动作(揉手、用力、吹气、大喊等),以此来期待自己可以控制这个结果,然并卵。 买彩票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自选号码,即使我们知道中奖的概率一致。 无论是控制感还是控制错觉,控制感都可以帮助打破对陌生的恐惧和迷茫,激发用户主动调试自己以适应陌生事物,从而提升操作中的效率和准确性,将未知和不可控因素转化为熟知、可控、可胜任的工具。 3. 保护控制感,提升用户体验 任何概念、产品、信息从产生到产品化、再到用户接受都会存在三个阶段,分别是: 原生模型:团队内部对根据资源、知识、经验、市场环境,定义产品的原生模型(产品诉求、聚焦侧重、目标),并因此决定产品呈现。 产品呈现:产品创造过程就是将原生模型进行内容诠释、信息呈现、视觉包装等产品化后推到用户面前。即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的设计,是产品外显的过程,也决定了对象理解难度。 对象理解:用户基于自己的心理认知(包括知识、经验,环境、学习)对产品进行理解、认知和使用。 三者的关系永远是:原生模型≈内容呈现≈对象理解,如图: 三者偏差越大,其使用过程中不确定性、预期&结果不一致的困惑和挫败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习得性无助就会越大,其控制感就越弱,反之则控制感越强。 … 继续阅读

学历对设计师重要吗?

之前也写过一些关于学历与设计师的零碎的事情,工作这几年阁主也问自己,学历对设计师来说重要吗?先卖个关子,分几点来说说工作这几年的感受吧。   找工作时的敲门砖   一般的公司在招设计师的时候,学历是有要求的,至少是大专以上,更多的公司则愿意招收本科以上的设计师,大厂某些岗位甚至要求985或者211学校,可能有的岗位也只招研究生以上的学历。   原因有很多,接受过系统理论训练的设计师,功底更加扎实,公司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在交流的过程中专业共同成本更低。二是,公司在招收某些学位以上的设计师的时候,政府是有补助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在能力一样的前提下,更倾向于选择学历较高的一方。     阁主说的是能力一样的前提,如果你是大专毕业,但已经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设计水平已经远远高出了相同经验年限的本科生,也是很有可能被企业所用的。如果努力一点将行业的理论知识也打得更牢固一些的话,沟通起来没有代沟,那你的学历也会被忽略。殊不知,赵丽颖也是大专毕业,但人家的演技杠杠的,能力照样出众,一样活得很潇洒。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企业会在能力与学历之间做一个平衡,并不会很绝对。能明白的是,学历稍微高一点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还是相对高一点。   人脉圈子   人脉这个事情呢,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足够牛逼,那么人脉就自动会汇集到身边。这种说法,阁主赞成一半。因为它说的是成为大神之后的事情,忽略了成为大神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将一项技能磨炼到卓越的过程中,自己的付出无疑是很必要的,但如果外界环境能帮助自己一把,那会事半功倍。   高学历带来的优质的人脉圈子,让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为自己的技能打磨带来很多便利条件。如果一个普通人所需要十年才能摸索出来的道路,可能在这样优质的校友圈子的互助下只要八年,甚至五年就可以达到。还觉得人脉不重要吗?     有了更优质的人脉资源还有一方面会促进自己接触更多,打开自己的格局,所拥有的成就也会更大。如果说单打独斗能让自己的技能在某一方面成为顶尖,那么格局就会让这个技能服务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好处。   当然,如果没有好的学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在职场中再进行创造,效率低一点而已。阁主也在想,如果可以是不是也去再读个在职研究生什么的。这样的话,职场经验和理论研究就可以同时进行,相得益彰~   总结,总的来说,学历不代表能力,但高学历背后所带来的资源会加快一个人的成长,也使之在后来的职业道路上后劲更强。不绝对,世间万物都处于一种变化之中,能逆袭的人也有,靠的还是个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别输给自己!   Sophia的tips: 还是将手中的事情做到极致吧,道路会越走越宽的! 作者简介:Sophia的玲珑阁,一枚爱折腾,爱健身的交互设计妹纸。 职场设计技能,更多教程抢先看,请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Sophia的玲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