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2发布后,他们在忙啥?

小米2代终于发布了,雷布斯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对一个初创公司来说,对从来没做过手机的一群人来说,做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确算是件奇迹,当然,小米公司的这群人也非常奇葩。 其实小米2发布会最大的亮点在最后雷老板宣布价格的那一霎那:1999,这种配置,这样的售价,国内应该不少智能机厂商内牛满面。   老周未接电话 发布会结束后,小编第一时间致电360的董事长周鸿祎先生,接到的提示音却是对方已关机…… 而此时,我们看到周总有更新新浪微博,我们将此截图如下: 但周总的这条微博却显示来自360特供机,当然了,这些大佬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手机号呢(相信你懂的),肯定是俺拨打的那个13X开头的手机号关机了而已。   联想按耐不住 就在此时,我们在微博上看到@互联网的那点事 将收到的短信截图发微博,内容如下: 又见四核,看来四核要成为手机圈的标配了,不拿个四核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手机的。 联想也是比较老牌比较资深的手机制造商了,在智能机起来的这一波浪潮中,似乎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反而让魅族和小米这样的后起之秀抢了风头,是该反省反省了。   华为急了? 华为作为手机制造界的大腕,这次的动作也是很猛,就在小米2发布的同时,连推三款手机,自然也不会少了我们刚提到的四核,只不过是海思K3V2 Hi3620 1.2GHz四核处理器。 华为在推出honor之后,其手机制造工艺水平让全世界都 重新认识了华为,随后推出的P1,D1都不是泛泛之辈。尽管华为每年手机的出货量都是超级巨无霸,但在品牌营销等方面,依然需要向小米,魅族等公司学习。   魅族,悄无声息? 在小米2发布的前一天,魅族科技搞了一场IQ比赛,而在小米2发布的当天,我们似乎没有看到这家手机品牌商有任何应对和反馈?至于接下来会不会有什么应对措施,我们拭目以待。   四核的江湖,是否会立马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唱吧被山寨了? 这回不是某企鹅

前一段时间一款名为《唱吧》的社交K歌应用火了,刚出来那一阵子常常稳居苹果AppStore中国区免费榜单首位,拥有上百万的用户,并且曾经风传拿到了红杉1500万美元的高额投资(不过后来证明并未成行)。不管怎么说《唱吧》确实是火了,但是往往在中国,只要是一款有前途的或者流行的应用就很难摆脱被模仿的命运,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开发者的产品来说,同样《唱吧》也不例外。 本以为山寨之王某企鹅会迅速跟进推出类似的山寨产品,但是谁也不曾想这次被多玩抢了风头,上周一款名为《微唱》的社交K歌应用低调上线,看其网站域名http://tuda.yy.com/再加上应用需多玩通行证登录,这两方面都说明《微唱》就是多玩新注册的一个子公司或者是其母公司注册的一个兄弟公司,其公司属北京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1507室”,而多玩的北京分公司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1506室”,两家公司仅一墙之隔。 那么这款名为《微唱》的唱K社交应用到底从哪些方面模仿了《唱吧》,是一味的简单模仿还是有所创新呢?一起来看看对比评测吧(二者均为Android版本): 功能 首先从整体功能上来看,《唱吧》以及《微唱》均是通过网友提提供伴奏以及上传唱K录音,进行比赛的唱歌社交应用。从这一点上,《微唱》的相似指数达到100%。 相似指数:100% 主界面 在主界面的设置上,《微唱》的首页与《唱吧》如出一辙,同样设置为“人气新作”、“瞩目明星”以及“最新上传”三个频道,下面是推荐用户列表。 相似指数:95% 点击相应用户头像进入收听页面后,二者该页面的上半部分同样都是用户头像,《微唱》有关注、赞、评论以及分享四个选项,而《唱吧》则是关注、送花、评论、分享四个选项,“赞”和“送花”有不同么?不过除此之外,细看之下二者还是有些许不同,《唱吧》在点击用户头像进入之后就会开始播放该网友的作品,也可以通过按钮暂停播放;而《微唱》在点击头像打开相应的用户页面的时候,该用户的所有作品都会以时间线的方式呈现出来。 关于《微唱》的这一点小编得说一下:既然是在“人气新作”目录下面的你推送的不应该是最新作品么?那为什么会出现几天前,甚至几个月前乃至一年前的作品?和“人气新作”这个标签有点不符。 相似指数:85% 主菜单      《唱吧》和《微唱》用的都是侧拉菜单,小编印象中这种侧拉菜单好像最早是出现在Path当中的,《唱吧》的菜单按钮位于屏幕左下角,而《微唱》则位于左上角。打开菜单之后,《唱吧》使用的是图标式按钮显示,《微唱》则是列表菜单。 初一看,二者的菜单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当点开《唱吧》的“我”之后,《微唱》中“我的主页”、“我的成就”、“我的关注”以及“我的粉丝”这些不都在《唱吧》“我”的二级页面之下么?除此之外其他的几个选项基本上大同小异。 相似指数:85% 主要功能:K歌 点歌 当然作为两款K歌应用,最主要的就是K歌了,二者的K歌按钮都是以一个小话筒的形式出现在屏幕底部中间部分,打开之后就可以点歌开唱了,这里再次出现相同元素——“点歌台”、“已点歌曲”以及“我的录音”三个选项。 《唱吧》除支持拼音点歌以及按歌星点歌之外还可以通过“新歌抢K”、“情歌对唱”、“校园民谣”等多个分类进行点歌,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K歌需求。 对于比较偏门或者最新的歌曲应用曲库中没有上架的话你可以将伴奏下载到手机,通过演唱手机里的歌曲来演唱,《唱吧》需要事先将伴奏文件放到指定文件夹中才可使用,而《微唱》则是一股脑的将手机中所有的音乐文件都给你扫描出来了(当然《唱吧》iPhone版也是如此,Android版的这个功能还是比较方便的,至少可以将伴奏和手机里的音乐区分开)。 相似指数:90% K歌 找到自己想要演唱的歌曲之后,点击“免费点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二者会将伴奏文件下载到手机中,下载完成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唱了: 《唱吧》以及《微唱》都支持K歌时同步显示歌词,具备K歌单句打分功能,K歌结束后应用会根据你唱的单句评分给出总分并告诉你击败了多少人?你可以回放刚才所唱的歌曲,如果不满意的话也可以进行重录,觉得自己唱的不错想和网友分享一下也可以直接点击“上传”,这样你的作品就发布了。 相似指数:80% 稍稍值得称道一点的就是《微唱》加入了暂停和导唱功能,这是《唱吧》所不具备的,暂停功能对于正在录歌的时候突然有别的事情要做的话暂停一下回来再唱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也容易给录音造成很明显的停顿感;如果想学歌或者对某些歌曲不熟练的话,导唱功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在KTV不也经常这么做么?这两点算是《微唱》有别于《唱吧》的一点小创新吧。 在绑定微博之后你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微博中,好友可以通过该链接来收听你演唱的作品。 关于版权 《唱吧》以及《微唱》都是提供给用户歌曲的伴奏和歌词,而这些伴奏和歌词均由网友自行上传。二者点歌之后弹出的声明均有说明“上传作品均由用户自愿提供,因此该作品的版权及内容真实性、合法性均由用户自行负责。”《微唱》同样模仿《唱吧》,将版权风险转移给用户群体,无疑是在打擦边球。也是因为这点,《唱吧》只在中国地区上线,而在版权保护严格的美国《唱吧》是不会出现在美国区AppStore中的,对于《微唱》来说同样如此。 这类唱K应用恐怕最后都得面临着版权问题吧,如果解决不好,版权问题也许会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中国,做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创意就会被相互“借鉴”,小团队往往成为“借鉴”的牺牲品,多玩YY语音频道中本来就整合了众多的K歌频道,同时凝聚了大量的人气,如果多玩将这部分用户都转化过来进入《微唱》的话无疑对《唱吧》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唱吧》还是该庆幸的,至少不是某企鹅山寨的你,至少现在唱吧就多玩这么一个竞争者,所以《唱吧》来说还是有希望的,努力做的更好吧!

平板的宿命会跟上网本一样吗?

还记得上网本吗?两年前这款产品并没有犯任何战略上的错误,还一度被行业被誉为非常有前景的产品——书本般的尺寸,跟笔记本差不多的性能。而平板的出现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众多电脑制造商最终也因为利润问题果断抛弃了这款“伟大”的产品。而现在消费者的目光基本都停留在平板上,而它们也潜伏着类似的危机。 在平板刚推出的时候,整个市场被苹果、三星和摩托罗拉等几个巨头占据着。当时平板的需求非常的大,而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这使得他们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后来亚马逊199美元的Kindle Fire改变了格局,最近Google也凭借着Nexus 7参战其中。随着制造门槛越来越低,加上价格不断下降,平板的质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现在的状况是,消费者青睐几个比较出名的平板品牌。几个主要的平板制造商生产相对贵一些的设备,它们在设计和质量方面都是非常有保证的。起初的时候是部分喜欢尝鲜的消费者购买了平板,引起了周边的羡慕,随后那些羡慕的人最终也购买的自己的平板。由于市面上的不同平板各有优势,因此“口水战”在所难免(谁的更好,谁的性价比高等等)。 最近关于三星Galaxy Note 10.1和Nexus 7的负面评价并不少。实际上平板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大不如从前,产品的质量跟以往比起来也许要逊色不少:和昔日的Xoom比起来,现在的平板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水平都有所下降,这是廉价间接造成的后果。便宜的设备的确能吸引低端用户,而越来越多的平板制造商意识到自己要参战于“199美元”。随着低端平板的出货量不断增加,平板的整体平均质量水平无疑会受到影响。这场“恶斗”肯定会持续下去,直到低端平板市场的需求达到饱和。 市场存在低端产品可供选择自然是好事,但是“价低质差”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坏事。而二手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折中方案:比如说东芝的一款平板市场卖400美元,但是它的二手价最多只能达到250美元。由于平板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转售手机的优质平板。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平板走向消亡,它的死亡方式自然不会跟上网本一样。上网本的市场非常有限,因而它们无法生存,而平板还需要陪伴我们走一段很长的路程。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未来平板需求可能会疲软,而质量极有可能会因为价格低廉而难以保证:因为平板制造商要保证自己的利润,而价格战会迫使他们会选择越来越便宜的硬件来生产自己的产品! 总结:从第一代iPad到最近的Nexus 7,我们发现价格下调是平板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意味这中高端市场逐渐达到相对饱和,平板制造商开始转战低端市场。由于亚马逊和Google这两家巨头的平板都锁定在199美元,这给包括苹果在内的竞争对手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其他平板制造商想在市场上生存的话,价格战在所难免。不过现在整个行业都有一个很主要的矛盾: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和产品售价的不断下调,这会迫使部分厂商为了保证利润而玩猫腻(比如说四核CPU,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案,成本自然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平板的整体质量水平。如果这种现象被行业视为潜规则的话,平板自然会加速走向衰亡。 相比之下,智能手机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虽然它们的平均价格的确在下降,但是那些手机制造商依然保证有优质的旗舰机推出,消费者也欣然接受。其实手机制造商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和运营商联合起来:单靠自己销售手机的话,或许那些旗舰机的销量并不会很大,消费者更多的会选择利润不高的中低端手机。“199美元的合约价”很好的避免了因为价格战而导致的利润问题,这也是平板行业值得借鉴的地方。 最后,希望众多平板制造商能在价格战开始之前寻找更好的盈利模式(比如说和运营商联合出售产品、像微软那样“亏本”买Xbox,靠游戏和内容服务赚钱等),不要因为利润问题而让平板踏上上网本的死亡旧路。 Via:techcrunch

警惕!移动应用公司正在重蹈1999 覆辙

开发移动应用的长周期使得今天的创业公司开始重蹈1999年代的覆辙,我们好像忘记了过去快速迭代带来的负面结果。 现在种子期的初创公司很多可以得到融资,在9个月里发布一到两个版本,如果不不幸失败了就连检讨都懒得做,既然我们在Web上学会了如何快速正确地迭代,为什么就不能在移动端上做得更好呢? 一. 1999年的事情是怎样的,回过头去,我么做的事情惊人地相似: 因为一个创意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创始人获得几百万美元投资; * 花9个月开发出一个应用; * 发许多PR做宣传; * 没能达到产品目标、市场效应; * 6个月后发布2.0 版本; * 不断地重复以上行为,直到没钱了。 过去的典型例子是Pets.com, Kozmo,2002到2009年间,我们学到了许多快速工作的方式,一周部署代码好几次、通过不断迭代来推广你的产品, 今天的移动应用创业公司是怎么做的? 智能手机平台来了,而我们像1999一样,依然重蹈覆辙,只是换了地方,从Web 转到iOS App Store 而已。 * 因为一个创意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创始人获得大量投资; * 花6个月开发一个产品; * 提交到App Store ,不断发PR; * 没能达到产品目标、市场效应; * 6个月后发布2.0 版本; * 再入驻Facebook开放图谱; * … 继续阅读

Google为Android应用下载开启“智能方式”,更新应用时无需重新下载整个应用,只需下载更新部分

在今年Google I/O 2012大会上,Google宣布将为应用下载增加“智能方式”(Smart Updates),即更新应用时无需重新再下载整个应用,只下载更新的部分,如今这一功能貌似已经悄然上线。 Google当时在I/O大会说,开启这项功能开发人员无需做任何事情。而根据Android Police,这个功能已经在昨晚悄然上线,不过Google官方还没有正式公布相关消息。 利用这项“智能方式”功能,一旦遇到App有更新,用户无需像现在一样重新下载整个软件,而只用下载更新的那部分。这可以帮助用户节省带宽和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根据Android Police的实际测试,现在更新ezPDF阅读器时,只需要下载大小为3MB的文件,而以前经常是6.3MB。同样,当更新Instagram时,现在只需下载3MB大小的文件,而不是以前的13MB。而当下载其它很大的App如游戏时更加明显,毕竟,现在你无需下载游戏中相同的大量图片,只用下载新增的功能部分。 Android Police上还拍摄了两个对比视频,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数据调查报告

据谷歌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35%已拥有智能手机,普及率及新用户比例均是世界最高的地区之一。报告是由谷歌和IPSOS Research(益普索)联合发布,其中关于中国的数据,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等七座城市展开。 调查显示97%的中国城市居民已拥有手机,其中35%已拥有智能手机。中国城市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62%)和澳大利亚(37%),与香港并列。而智能手机使用时间最多的地方是家里、旅途中、乘坐公交时,餐厅以及商场。 报告还显示,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对移动广告的注意率排名亚太第三。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师表示,作为一种新的广告模式,手机媒体广告平台正在迅速发展并受到广告商、服务商和VC等的青睐,移动广告营销成了广告产业链新的风向标。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预测,2013年中国无线广告总体规模将达到87.4亿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成熟,用户时间碎片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师认为,在这碎片化的媒体时代,用户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已加入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广告主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媒介平台,依靠大众传媒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被打破。在未来,无线营销有望成为主流营销策略之一,广告移动化自然成为一大趋势。所以,中国地区手机用户对移动广告的高注意率也合情合理。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I.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情况 调查研究显示,智能手机近年来在中国城市普及迅速。 · 中国城市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机普及率(35%)最高的地区之一。 · 中国的受访者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的手机,这个比例(30%)在亚太地区是最高的。 · 中国城市地区拥有智能手机超过一年以上的人数比例(64%)在亚太地区是最高的,超过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调查研究显示,智能手机正在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 97%的中国城市居民已拥有手机,其中35%已拥有智能手机。 ·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其中家里(66%),旅途中(59%),乘坐交通工具中(52%),餐厅(38%)及商场(30%)是使用智能手机最频繁的地方。 ·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还会:听音乐(54%),看电视(34%),读书(32%),看电影(28%),等等。 · 在电视与智能手机两者之间,50%的受访者表示宁愿放弃电视而非智能手机。 ·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十大用途:浏览网页(50%),听音乐(43%),收发 电子邮件(41%),使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37%),拍照或录像(37%),通过报纸或杂志的网页版浏览新闻(35%),登录社交平台(35%),浏览微博或其他信息平台(34%),玩游戏(33%),及查询路线或使用地图(28%)。   ·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在手机里安装的应用程序平均数量为15个,付费的应用程序平均数量为6个。每三人中有两人计划使用更多的应用程序,该比例(66%)为全球第二高。 · 64%的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会每周用智能手机进行搜索,主要搜索目的是:进行购买(59%),在地图上寻找商户(如商店、餐厅)或服务,或指引路线(55%),拜访商户(51%),阅读或发表对商户或服务的评论(44%),登录商户或服务的网站(35%)。 · 75%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每周会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正接近用传统网络进行社交的比例(84%)。 II. 智能手机使用情况比较 中国城市 … 继续阅读

企业用研二三事

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不同于大多数个人产品,企业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为企业用户。企业用户要比个人用户复杂得多,有着相当大的区别。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环境、组织、个体间等影响因素。对应地,在做企业产品的用户研究工作时,我们需要针对企业用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执行。目前我主要从事企业产品的用户研究工作,之前也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个人产品用户研究工作,对企业用研和个人用研的差异小有感受。本文以我所负责的一款企业产品为例,结合个人经验,对企业用户的特点以及企业用研的关注点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 企业行业背景和业务流程   我们的产品功能与企业用户的业务场景有紧密关系,行业背景和业务流程是我们在做企业用研时首先需要考虑的。   企业是组织,它是有行业背景的,是存在于大环境下的。正所谓我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行业决定着企业的业务模式,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推广、内外部沟通和客户管理等,也就直接影响到对产品的使用。比如影楼工作室和货运服务基本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   在我们的产品中,我们将我们的企业用户划分为18个一级行业,在每个一级行业下面再相应地划分若干二级行业。这样就把我们的用户进行了初步的行业细分。行业细分对我们在做研究时定位和理解目标用户很有帮助。   然而产品覆盖的行业较多,团队成员要深入理解目标用户可能还是会有困难。单从行业上考虑,产品架构可能很难承载实际用户的需求。与除了行业背景,我们还需要考察企业业务流程,可以从中抽取不同行业在业务流程上的共通点,抽取与产品需求相关的典型特征,以此将不同行业的企业归归类。和个人产品一样,为定义好产品的目标用户,我们也曾对我们的产品创建了用户画像。当然业务流程只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分类过程这里就不详细叙述。搞清楚典型企业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典型企业的目标、行为、关注点和具体需求,为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企业生命周期和组织架构的影响   伊查克·爱迪思(IchakAdizes)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大致有创业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组织形态、关注点、管理方式等都会有所不同,对产品的需求侧重点可能也会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创业期的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客户积累阶段,企业文化尚未成型,较为关注引流;而成熟期的企业,客户资源相对稳定,可能已有一定的规模,内部管理需求增长。在思考调研结果对产品的参考价值时,我们需要把这些联系起来考虑。   当企业有一定规模之后,会通过组织架构来进行专业分工。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和服务范围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有紧密合作。因此,企业产品既要考虑部门权限的设定,又要考虑部门间、员工间的交叉。例如针对广告印刷公司(组织架构大致如下图),我们需要考虑与产品相关的业务流程上的传递,从咨询-接单-设计-生产-结算-出货,同一个客户需要联系企业内不同部门的人员。另外,从管理者角度,为保证企业的总体利益,我们还需要考虑统一管理的问题,如考虑员工的请假、转岗、离职等特殊情况下与产品相关的问题处理。 企业产品使用角色多样性   不同于个人产品的用户单一性,对于企业产品,每家企业的使用者可能是多个且角色多样。在一个企业中,企业产品它所需要面向的使用对象可能从普通员工到企业高层,覆盖业务部门、技术部门、行政人事部门等等。每个人基于工作的使用场景不一样,对产品的需求可能也大相径庭。比如在客户管理方面,销售人员因业绩影响不会和他人共享客户资源,而客服人员需要共享所有客户。另外,由于企业本身的差异,即使是同一行业、同一类型的企业、同一名称的角色,工作内容可能也有不同,对产品的使用和需求可能也就有所差异,比如同样称作客服,有的只负责售前咨询,有的还负责跟进售后质量。因此,在调研中,这个用户在企业中是什么角色、是什么岗位的、具体工作中要做些什么,也是我们需要收集的信息。   撇开具体的业务,老板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是在各个企业中都有的两类角色。他们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我们需要区分对待。管理者有时并非为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作为利益相关者,他们通常都是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他们更关注产品是否能给公司业务带来帮助,是否能有效管理客户,是否能协助进行内部管理等。普通员工可能更关注产品的具体使用,有没有使用更便捷了,有没有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有没有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企业用研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调研目的,来调研不同的对象。当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为产品大方向和产品需求的决策提供参考时,我们应该调研对企业总体情况了如指掌且有关键决策权的管理者;当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产品具体的可用性问题时,我们应该把调研对象转向实际使用产品的普通员工。当然,这里说的并非是绝对的,也并不是说在一次调研中要完全将这两类割裂开。管理者有时也是产品的实际使用者,普通员工可能对产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体要视调研背景和目的而定。通常一次调研中,我们既会关注管理者,也会关注普通员工,调研时把握好各自的重点就好。   在我们以往的调研经验中,管理者对互联网新技术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到他对产品的理解和总体评价,员工的年龄、学历、互联网经验等会影响到对产品的实际使用,这就和我们在个人产品的用户研究中关注的差不多了。   另外,有些企业产品本身需要有管理员,来分配产品使用权限等。这里的管理员有时不一定是有决策权的管理者,产品管理员对产品的使用和其余普通员工又有所不同,用研时也需要注意区分。   企业与合作伙伴、与客户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对于一款沟通类的企业产品而言,企业的合作伙伴或客户在另一侧使用产品时的体验,也会大大影响到企业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因此,对产品另一侧的使用者的调研,也是我们企业用研的一个方向。 企业管理风格   管理风格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包括购买决策、续费决策等。从我们的调研经验来看,我们的企业用户主要可以分两种管理风格:管理者导向的封闭型风格和员工参与式的开放型风格。当然这是基于经验的简单分类,在组织购买行为理论(Organizational Buying Behavior, OBB)里有对企业决策详细的阐释,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在管理者导向的封闭型管理风格的企业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一切都是管理者说了算。管理者说必须得统一使用某产品,员工就必须使用,不管员工的意愿如何。管理者本身对产品的满意度基本上决定着产品的购买决策、续费决策等。相反,在员工参与式的开放型企业中,员工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者对产品的评价。管理者在作购买决策之前,会仔细考虑员工对产品的使用反馈。因此,我们在尝试搭建企业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模型时,也特别纳入了管理风格的影响。 企业用研常用方法概述   基于以上这些企业产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企业用研的常用方法和个人产品稍有差异。企业用户的使用场景基于业务,背景复杂、角色多样、使用工具特殊(如企业自有后台系统)等,导致无法在可用性实验室中切实地模拟出来。因此,实地调研(入户调研)是我们企业产品用研的常用方法。通过入户调研,我们可以一次收集企业内不同角色的大量资料,并可以切实观察到办公环境、使用的设备、员工的实际工作内容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企业,有效地理解用户对产品各功能的使用情况和需求情况。对于不方便入户的用户,我们可以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 企业产品依靠第三方经销商来售卖,在售出时会登记企业资料和联系人信息。在招募方面,除了中介招募外,我们也还会利用经销商的销售资源,特别是进行潜在用户调研时。针对已有用户,我们还经常会自己进行电话招募。在调研对象方面,除了上述已提到的需要区分企业不同角色外,对于企业产品来说,经销商本身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调研对象。   说了这么多,简单小结下。企业用研的对象相对复杂,因此我们用户研究人员在调研方法和调研内容上需要“因地制宜”。我们不仅要从用户心理层面和认知层面出发,还要多一些商业角度和组织角度的思考。当然,调研时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访谈和可用性测试)和个人用研还是一致的。对于企业用研,我们也还在项目研究中不断进行摸索,撰以此文进行小结,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资讯类产品阅读列表的交互设计思考

列表,定义为:以表格为容器,装载着文字或图表的一种形式。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大部分都有其各自样式的列表,有些成为产品的主体,有些则为其他页面的辅助。列表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用户快速浏览、扫描,从中选择出自己想要“费力”点击并“费时”去仔细阅读的内容。 与传统阅读平台比较,阅读列表就像是实体书中的目录。小说的目录简洁:标题+页码;杂志的目录则相对丰富:标题、副标题、图片、摘要、页码,精致的排版,有些甚至还包括广告。每种内容都会有适合其展现的列表形式,资讯类产品的阅读列表需要考虑的几点: 1.    视觉重心 把产品希望用户看到的内容凸显出来,引导用户去阅读那些重点推荐的内容。 在阅读信息的时候,常常受到周围文字和图像的干扰,并不是那么顺畅,根据人眼视觉心理,会有几种容易引导或者说干扰到视觉移动方向的特点。  1)  视线引导 a.  一般,暖色比冷色,鲜艳比暗淡,更容易吸引视线。 一般阅读时,视线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但颜色的引导会改变视线的顺序。合理运用能给列表以重点,反之则会破坏用户的心理预期,造成阅读的负担,影响认知效率。 b.  图片比文字更吸引人。 图片在视觉传达上能辅助文字,帮助理解,更可以使版面立体、真实。 大多数资讯类列表中都含有文章配图的缩略图。缩略图的摆放位置,根据产品定位也有所不同。 更专注于资讯本身较为稳重的产品,倾向于将缩略图放在新闻标题的后面。这类资讯内容的图片质量往往较为一般,同时,能够让用户处于较平稳的心态阅读每一条标题,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图片只期待起到辅助标题的作用。 而对于偏娱乐化,碎片化的资讯类产品,缩略图放在标题前面能够更直观的传达出内容的含义,从而缩短用户理解文字标题的时间,让用户的时间顺着右侧的图片向下快速浏览,起到快速筛选的目的。 c.  环形能够汇聚视线 d. 视线会随箭头,或数字或编号移动。 规律的箭头或数字排布,容易造成页面一侧过重,或有强烈的提示意味,要注意页面的平稳。 2)  突出 如果需要你认为用户会感兴趣的文章,或者花了很多功夫设计的部分真的吸引到他们的注意,那就要想办法把这些部分“突出”出来。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亮色的样式,或者改变该项的背景颜色。还可以为这篇文章找一个可以突出于其他层次的位置,比如在标题前面放一个缩略图之类的。但也需要考虑到页面的整体视觉效果,一个原则是“太多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3)  反馈 给予已阅读内容相应的视觉反馈,并使用区别于“突出”内容的交互方式。比如已经使用不同颜色的圆点区别内容的重点或普通,就不要再用圆点的形式提示已读。相同的样式在人们的心中暗示相同的内容,而未读和已读则是同种内容的两种状态。   2.    不打扰 1)  长列表 如果能够有效的扫视浏览,长列表并不会是种麻烦,至少它可以让浏览不用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在资讯类的长列表中,没有必要使用标准的页码指示,原因如下: a.  从一个阅读内容的世界到一个导航的世界。 当每一次用户都通过选择页码去看更多内容,他需要把自己从一个阅读内容的世界拖出来,再放到一个导航的世界中去。用户思考的不再是他们要阅读什么样的内容,而是怎么找到更多的东西去看。选择页码增加了自然的停顿时间,也给了用户机会能够评估他们是否想要继续阅读或者是直接离开。 b.  另外页码没有本质的含义。 用户按页码选择只是为了方便他们找到在第2页或者更早以前想要阅读的内容而已。给他一个更好的方法,比如按照周、月、年,分类,标签等属性的方式筛选,远比页码有效的多。也有很多的移动终端中,使用了分页的指示控件,但将页码数去掉了,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 继续阅读

百度也在做中文版Siri

苹果推出Siri之后,语音在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全球。各大互联网巨头似乎都加紧了研发语音相关产品的进度,前段时间Google刚刚推出了Android上的语音搜索Google Now,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手机端通过语音与手机交互。 百度前段时间刚刚新成立了百度多媒体部门,专门从事语音、图像等方面的研究。其负责人余凯在昨天的一个小沟通会上透露并演示了百度在语音方面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一些事情。 除了已经推出的百度搜索App和百度语音输入法中有语音输入外,百度也做了类似Siri的产品,现场演示的人员对着手机说了一句“我想听‘月亮代表我的心’”,手机就自动跳到了百度mp3的网页界面。百度称这个产品功能和Siri类似,但是也会有自己的特色。 余凯说目前国内做语音最好的两个团队一个是科大讯飞,一个就是他们,其他团队大部分使用的Google的语音API,不过谈到百度语音识别率问题,他说这个不方便透露。 另外余凯表示未来百度也会向开发者开放百度的语音平台。

美食美客手机APP界面设计

美食美客手机APP界面设计

GPS导航手机应用图标

GPS导航手机应用图标

优秀设计师应当知道的20大UI设计原则

世界级图形设计大师Paul Rand(保罗.兰德)曾经说过:“设计绝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与简单地再编辑,它应当充满着价值和意义,去说明道理,去删繁就简,去阐明演绎,去修饰美化,去赞美褒扬,使其有戏剧意味,让人们信服你所言……”,由此可见,设计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优秀的设计更是难上加难,今日小编偶然发现一篇界面设计师Joshua Porter博客当中的一篇文章——《Principle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文章中列举了20大UI设计原则,看完之后,觉得挺受启发,于是试着将其编译,希望能够给广大设计师——特别是刚入门的初级设计师,提供较好的学习机会。全文编译如下:  1.清晰度是首要工作 清晰度是界面设计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要想你设计的界面有效并被人喜欢,首先必须让用户能够识别出它?让用户知道为什么会使用它?比如当用户使用时,能够预料到发生什么,并成功的与它交互。有的界面设计得不是太清晰,虽然能够满足用户一时的需求,但并非长久之计,而清晰的界面能够吸引用户不断地重复使用。 2.界面是为促进交互而存在的 界面的存在,促进了用户和我们的世界之间的互动。优秀的界面不但能够让我们做事有效率,还能够激发、唤起和加强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3.保护和尊重用户的注意力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有许多事物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安静地阅读。因此,在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是很关键的,所以千万不要将你应用的周围设计得乱七八糟分散人的注意力,谨记屏幕整洁能够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性。如果你非要显示广告,那么请在用户阅读完毕之后再显示。尊重用户的注意力,不仅让用户更快乐,而且你的广告效果也会更佳。因此要想设计好的界面,保护和尊重用户的注意力是先决条件。 4.让界面处在用户的掌控之中 人类往往对能够掌控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感到很舒心。不考虑用户感受的软件往往会让这种舒适感消失,迫使用户不得不进入计划外的交互,这会让用户很不舒服。保证界面处在用户的掌控之中,让用户自己决定系统状态,稍加引导,我想你会达到你希望的目标。 5.直接操作的感觉是最好的 当我们能够直接操作物体时,用户的感觉是最棒的,但这并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在界面设计时,我们增加的图标往往并不是必须的,比如我们过多的使用按钮、图形、选项、附件等等其他繁琐的东西以便我们最终操纵UI元素而不是重要的事情。而最初的目标呢?就是希望简化而能够直接操纵……因此在进行界面设计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人类自然手势。理想情况下,界面设计要简洁,让用户有一个直接操作的感觉。  6.每个屏幕需要一个主题 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画面都应该有单一的主题,这样不仅能够让用户使用到它真正的价值,也使得上手容易,使用起来也更方便,在必要的时候更容易进行修改。如果一个屏幕支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立马会让整个界面看起来混乱不堪。正如文章应该有一个单一的主题以及强有力的论点,我们的界面设计也应该如此,这也是界面存在的理由。 7.勿让次要动作喧宾夺主 每个屏幕包含一个主要动作的同时,可以有多个次要动作,但尽量不要让它们喧宾夺主!文章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去阅读它,并不是让人们在Twitter上面分享它。所以在设计界面的时候,尽量减弱次要动作的视觉冲击力,或者在主要动作完成之后再显示出来。 8.自然过渡 界面的交互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设计时,要深思熟虑地考虑到交互的下一步。考虑到下一步的交互是怎样的,并且通过设计将其实现。这就好比我们的日常谈话,要为深入交谈提供话由。当用户已经完成该做的步骤,不要让他们不知所措,给他们自然而然继续下去的方法,以达成目标。 9.外观追随功能(类似于形式追随功能) 人总是对符合期望的行为最感舒适。当其他人、动物、事物或者软件的行为始终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我们会感到与之关系良好。这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设计应该做到的。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用户只要看一眼就可以知道接下来将会有什么的动作发生,如果它看上去像个按钮,那么它就应该具备按钮的功能。设计师不应该在基本的交互问题上耍小聪明,要在更高层次的问题上发挥创造力。 10.区分重点 如果屏幕元素各自的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外观也理应不同。反之,如果功能相同或相近,那么它们看起来就应该是一样的。为了保持一致性,初级设计师往往对应该加以区分的元素采用相同的视觉处理效果,其实采用不同的视觉效果才是合适的。 11.强烈的视觉层次感 如果要让屏幕的视觉元素具有清晰的浏览次序,那么应该通过强烈的视觉层次感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每次都按照相同的顺序浏览同样的东西,视觉层次感不明显的话,用户不知道哪里才是目光应当停留的重点,最终只会让用户感到一团糟。在不断变更设计的情况下,很难保持明确的层次关系,因为所有的元素层次关系都是相对的:如果所有的元素都突出显示,最后就相当于没有重点可言。如果要添加一个需要特别突出的元素,为了再次实现明确的视觉层级,设计师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每一个元素的视觉重量。虽然多数人不会察觉到视觉层次,但这是增强设计的最简单的方法。 12.恰当的组织视觉元素,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 正如注明设计师John Maeda在其著作《Simplicity》中所言,恰当地组织视觉元素能够化繁为简,帮助他人更加快速简单地理解你的表达,比如内容上的包含关系。用方位和方向上的组织可以自然地表现元素间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组织内容可以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他们不必再琢磨元素间的关系,因为你已经表现出来了。不要迫使用户做出分辨,而是设计者用组织表现出来。不要迫使用户自己去把问题搞明白,设计师应当直接在  13.色彩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物体的色彩会随光线改变而改变。艳阳高照与夕阳西沉时,我们看到的景物会有很大反差。换句话说,色彩很容易被环境改变,因此,设计的时候不要将色彩视为决定性因素。色彩可以醒目,作为引导,但不应该是做区别的唯一元素。在长篇阅读或者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的情况下,除了要强调的内容,应采用相对暗淡或柔和的背景色。当然,视读者而定,也可采用明亮的背景色。 14.循序展现 每个屏幕只展现必需的内容。如果用户需要作出决定,则展现足够的信息供其选择,他们会到在下一屏找到所需细节。避免过度阐释或把所有一次展现,如果可能,将选择放在下一屏以有步骤地展示信息。这会使你的界面交互更加清晰。 15.内嵌“帮助”选项 在理想的用户界面,“帮助”选项是不必要出现的,因为用户界面能够有效地指引用户学习。类似“下一步”实际上就是在上下文情境中内嵌的“帮助”,并且只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位置,其他时候都是隐藏的。 设计者的任务不是在用户有需要的地方建立一个帮助系统,把发现用户需要的义务推诿给用户,让用户去在帮助系统中寻找他们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确保用户知道如何使用你提供的界面,让用户在界面中得到指导并学习。 16.关键时刻:零状态 用户对一个界面的首次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常常被设计师忽略。为了更好的帮助用户快速适应我们的设计,设计应该处于零状态,也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状态。但这个状态不是一块空白的画布,它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方向和指导,以此来帮助用户快速适应设计。在初始状态下的互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摩擦,一旦用户了解了各种规则,那将会有很高的机会获得成功。 17. 针对现有问题去完善界面 … 继续阅读

随记:关于职业规划,交互设计及写博客

下班回家路上,偶遇一个同事,刚好一起步行回家,路上聊了一些问题,激发了一些思考。 回去之后,抓紧时间进行了一些整理。主题比较杂,所以仅当做记录而已。也欢迎读到的朋友一起讨论。 一. 频繁的职业变化如何做个人的职业规划与沉淀 假设小A在公司短短2年不到,可是已经变化了4个工种,5个老大,这样的事情稀奇吗?至少据我了解,经常发生。频繁的换岗,有可能不是自己的选择,也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而是战略调整,业务重组,业务线合并等等“不可抗力之因素”。 员工换工种,本来可以拓展横向的技能和经验,提升综合能力,但是频繁的变化,若不是出于主动,而是被动,却真的会被职业规划,个人能力沉淀形成障碍。尤其是工作的前两年,对我们更加重要,这期间不仅仅是要将吃饭用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强化升华,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一套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习惯(做事的计划性,目标感,时间管理,责任感,以及问题思考及解决的思路方法等等)。大学的4年也许不能决定你毕业后去做什么,但是工作的前两年或许真的能够让你决定以后去做什么。所以随波逐流虽然轻松不用思考,但真的不是面对变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的建议是尽量能够在被动变化前或者被动变化时,能够追求主动变化,但是要达到这一点,我们怎么做呢?要有职业规划吗?在变化中如何去做职业规划呢? 从实习的印刷公司平面设计、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到工作后的网页设计,在线教学的动画设计、产品策划,进而到电子商务网站的交互设计,我真的没有刻意去做过职业规划。如果我基于大学专业去做职业规划,我或许是在印刷厂做设计?如果我基于工作后的网页设计去做规划,或许我就是朝着美术总监或项目经理去努力?我们会面临很多机遇,有时候机遇和职业规划没有关系,所以在任何计划中,都要保留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我们可以不规划职业,但是我们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那就是隐含在各种职位中的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即使不做职业规划,我们也要花点时间审视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想要做什么,然后知道自己的主题词并在变化中坚持学习这条主线的技能与知识。在我过去的职业变化中,用户、产品、设计、展现这是几个不变的关键词。这些会让我们自发去学习很多除本职工作外的很多知识与技能,如营销学,分析方法,管理学,设计,以及可视化思考等等。所以我也建议那些处在频繁的变化中的同学们,能够花点时间去想想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认为自己将来应该做的事情的几个关键词,在平时的工作中和学习中,能够不放弃去丰满这些词汇,说不定有一天,你又会从支线合并到这个自己的主线中去。 二. 交互设计的价值 首先,我个人感觉交互设计就像英语一样,是一项技能,而不是一个工种。 所以争论交互设计这个职位是否合理是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而言,有些可以让产品经理承担交互设计这个工作,有的则可以独立一个交互设计的部门,专门深挖,做深做透。 既然交互设计更像一项技能的话,那么其实可以应用到多个工种里。哪怕写一段文案,运用交互设计的思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就更注重对方阅读的感受,站在他的理解的角度而不完全是自己的角度去组织语言。做产品规划,也不会完全站在公司利益和KPI的角度去设计各种功能,而是会考虑用户的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的合理程度和便捷性。设计一件衣服,都会考虑到穿着的人是否方便,比如将传统旗袍的背后拉链改良到侧面,方便一个女人在没有人替她拉拉链时仍然可以穿旗袍,等等。 《全新思维》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将来有竞争优势的人,需要具备几项技能: 设计感 故事感 交响能力 共情能力 娱乐感 其中,设计感+共情能力(可以理解为同理心,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其实也是从事交互设计必需的。设计感自然不用多提,共情能力,之前panda辅导我们的时候,虽然木有用这么专业的词汇,但是他会经常说“灵魂附体”,让用户灵魂附体,是多么强大的共情能力。或许有的时侯,共情会被认为是自己yy,所以设计师们为了避免自己的灵魂压住了用户的灵魂,就有必要尽可能贴近用户感知需求,挖掘需求,或者通过数据去验证等等手段去证明灵魂附了体。 而故事感,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达方式。当你有了强大的共情能力后,你是否能够传达清楚?可以画图,可以讲故事,可以写文字,可以演讲等等。而讲故事目前被证明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正是因为场景化,会让听众感受深受(提升听众的共情能力),使沟通事半功倍。 所以,从以上几点来讲,交互设计这项能力,有点像是将几种核心的技能进行了一个压缩和打包,从共情,到故事,到设计表现,输出,那么,是否其他工种也可以用得上这项能力呢? 三. 想学交互设计,如何着手 那么,既然交互设计是一项能力,我如何开始学呢?我的图形化能力一向很弱,我不会你们那么牛逼的软件,我也不懂什么理论,原则,甚至,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去带领我……怎么办? 现在我对这个老问题的心得是:当你没有这个交互设计的意识的时侯,工具、理论、原则、方法、指南、师傅……都是浮云(哦,我只所以没有用“没意义”三个字,是因为浮光掠影,还是能够有点意义的)。 首先是要有意识,这是最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经常收到邮件,请教我如何开始学交互设计。 有的邮件言简意赅,先讲自己的背景,再讲自己的目标,再讲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迷惑以及希望得到的指点,条理清晰,要点明确,让阅读的人,成本降低,回复起来,也比较轻松。 有的邮件,则洋洋洒洒写得像散文,虽然文采或许还不错,但是读完之后,发现,妈呀,我居然还需要回到高中,去总结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自己去提炼出几个问题,然后再写封回复——这样的邮件,谁愿意无私奉献? 有的邮件,则太过简单,上来就提问题,不交代任何上下文,明明是要请教,还需要被请教人回复一封邮件,问清楚背景——这样的邮件,或许发出来的时侯,自己也没有想清楚该如何回答。 通过阅读一个人的邮件,其实就很容易判断TA是否适合做交互。 而我之所以坚持写博客,原因自然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也正在于要锻炼自己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写文章,在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没有争辩,没有问题与答案的时候,还能够让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去了解这件事情,去学习一些东西,去对你的经历感同身受。那么,必须得整理思路,即使不得不增加篇幅,也要让逻辑清楚,或者用插图、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去提升沟通效果。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发的每一封邮件,都是一个交互设计产品吗? 学交互设计,先从提升自己的邮件和文章的易读性,想读性开始。 而判断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做交互,先拉出来TA发过的邮件,通览下便可判断出几分。 当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或许还需要学很多东西,比如基本的理论——建立对话基础。比如基本的软件——让生存没有问题……有了意识和长时间的训练,使之根深蒂固,这些东西就锦上添花。没有意识,这些东西,则华而不实。 四. 你为什么还能坚持写长博客?我怎么就坚持不了? 这个问题近期不知道为什么,已经被好几个人问了。关于为什么写博客的答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 … 继续阅读

移动中的办公效率最大化 – 企业移动化的前世今生(上)

本系列主要讨论企业移动化(Enterprise Mobility) 这一行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趋势,内容取材于我和来自Bitzer Mobile的林倬贤先生的交流。这个专题报道将分集推出,有兴趣的朋友请持续关注。 大概介绍一下这个题材的背景:在21世纪,由于特殊的时代需要,企业的员工们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天天待在办公室里上班。员工不仅需要在办公室工作,很多情况下也需要在移动中进行工作。在有一些需要员工出差拜访客户、谈生意比较多的行业,比如说,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等,这个需求就更明显。合伙人们需要在出差旅程中,甚至是在飞机上阅读重要的合同资料,医生也需要在旅途当中查看有关病人的信息文档,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最初将企业“移动”起来的就是电子邮件了。那么当时最普遍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猜到了,没错,是黑莓。提到企业移动化的历程,就很难不提黑莓的崛起。2001年9.11事件中,黑莓手机一战成名:当时全美国的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美国副总统切尼的手机有黑莓功能,成功地进行了无线互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之后,美国政府为了预防恐怖分子的二次打击,决定国会休会,因为让几百名国会议员在一起工作太难防范。但与此同时,国会并不能停止工作,需要在家办公,而且还需要信息绝对安全,怎么办呢?政府的解决措施是给所有国会议员每人发了一个黑莓手机,由于黑莓的所有信息将经过加拿大的服务器而且加密,其安全系数比起传统的邮件就高了不止一点。这样一个特殊的事件也促进了黑莓的流行。再以后的几年中,黑莓逐渐成为了在数字时代中长大的新一代高端白领的象征。代表性的符号就是年轻的奥巴马总统。在2008年总统竞选中,媒体着重的观察了这位“60后”总统的每一个日常细节,包括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用着自己的黑莓手机”。而比他大一辈的,以越战老兵形象出现的麦凯恩,则对这些新鲜玩意儿一窍不通,和奥巴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于是,在那个属于黑莓的时代,企业移动化主要只是在电子邮件方面体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结果这成了黑莓这个企业移动化的先驱者衰落的开端。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信息安全和用户体验这两个变量就经常是反相关的。长期以来在信息安全方面做得很好的黑莓,用户体验却相对较差。而苹果抓住人们对用户体验的需求,彻底征服了广大消费者。对于企业来说,员工们的偏好逐渐转向功能众多、用户体验极佳的iPhone、iPad和Android等移动设备。在员工的促使下,很多大企业和政府的IT部门也都逐渐倒向了智能手机和平板。 智能移动设备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企业,特别是企业员工自身对移动化的需求和期望。与从前不同,拥有这些功能更加丰富的移动设备的员工们不再满足于只能查看公司的邮件,而开始期望能全方位的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获取与使用延展到移动设备上,比如企业内部机密文件、企业应用程序等。但是这种企业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与变化的需求给IT部门带来了许多挑战。作为企业的CIO,CISO (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安全官),如何在扩展企业移动性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内部网络和机密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近两年来,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开发各种解决方案来应对这种由新型移动设备带来的发展趋势。这些企业当中有传统的大公司们,同时也有许多小公司带着他们创新的解决方案踏入市场。在美国该行业进步迅速的情况下,国内相关公司的发展还方兴未艾,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创业机会的领域,值得大家的关注。 就这样,黑莓的兴衰和智能设备的崛起,见证了企业移动化这条大道上的十年风雨。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以移动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基础的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将会使“随时随地,有如坐在办公桌前工作”一样的愿景成为现实。未来的工作环境越来越移动化,便捷,和安全。 (注:本系列未完待续,下集将继续探讨企业移动化行业当今的走向。Bitzer Mobile总部位于硅谷的Sunnyvale,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建有工程基地,是全球领先的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对这个题材有进一步兴趣的朋友可发邮件到 michael@bitzermobile.com 联系林倬贤先生。)

可爱的收音机ICON

可爱的收音机ICON 相关阅读:IOS收音机图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