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PD 还是 UXD ?这里来告诉你

最近在国内“兴起”的两个概念我觉得特别“有趣”。一个叫 PD 即产品设计师,另一个叫 UXD 即用户体验设计师。   然后很多人都问什么是 PD、UXD,顺带要怎么成为呢?(真的很多人问)   在开头我就告诉你答案:这个概念在国外已经有 10 年之久了,而且你现在也许就是 PD 或 UXD,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热度”文章误导,觉得有了新方向,又要去学什么新知识(当然学习本就应该是持续的),然后对其非常向往,产生一个想要成为这类设计师就必须去大企业的念头。   平时我建议大家多看书是有道理的,这些概念在《用户体验要素》里早就有说明了。如果你觉得它不够深入,可以去 Wikipedia 搜相应的关键词,找找这类的学术论文看看,都是有一些年头的了,而且讲解的非常详细。   既然要立一篇文章来说,当然就要说的详细啦。下面分别介绍下它们是什么,并讲述下它们的关系,好让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一头雾水。     从 PD 角度解析   首先理解下什么是产品(互联网相关),产品是由功能和内容组成的,所以作为产品设计师(后面统称 PD)就一定会涉及到对功能及内容的设计。   那么作为 PD ,该如何入手产品设计呢?一般来说,这类设计师都是以公司的内部需求、战略方向等因素来设计产品,甚至有些负责创建产品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设计”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创建一个产品的过程更像是在往一个物体上加东西: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的特性和功能,直到组成一个在市场上可推行的东西。   他们很早的参与产品的规划,包括市场的需求调研,从根本上对用户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然后设计产品,加入与之相应的功能与特性。   举个例子:Evernote 8.0 … 继续阅读

“无 UI”开始流行,设计师是不是要失业了?

编者按:本文作者 Diego Mendes,现在是 Pocket 的设计师。他通过设计叙述故事,并称自己是一位创造者。在本文中他论述了设计师存在的必要性和优秀设计师需具备的特质。 考虑到近期开始流行“无 UI 是最好的 UI”这种说法,同时聊天机器人逐步占领人们的日常交流,有人不禁会问,UX设计师未来是不是要失业了? 大部分的人对于 UX设计师(或产品/UI设计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这一阶段:他们在 Sketch 或 Photoshop 里画出美观的线框模型,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进行开发。 更令人感到寒心的是,现在很多人依旧将设计视为一种虚设。“让产品更抢眼一点就行”、“让界面更美观就行”——这些是我担任设计顾问的日子里经常听到的话。人们对于设计的认知止步于此。 图: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的展品——印刷机就是一种具备革新性的人机关系,时至今日依旧被不断设计和完善 设计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帮助建立联系。即便“界面中不含界面”,其实也是需要经过设计的。优秀的设计师在创造用户体验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优秀的设计师会问正确的问题。他们往往保持着好奇心,在接触问题前不会选用任何已存在的解决规划。他们关心的所有事就是理解挑战本身——更好地解决问题。 优秀的设计师为机器赋予人性。他们在人和机器间搭起桥梁,以帮助我们消除隔阂。如果他们能设计好人与机器的交互关系、建立起联系并为我们创造福祉,设计的强大力量就会体现出来。 优秀的设计师将分散的东西联系起来,为它们创造桥梁。他们发现了用户面临的挑战,然后引导他们使用科技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他们能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从这种非比寻常的人机关系中,发现伴随而来的潜在增长和规模扩张。 优秀的设计师会拥护人类福祉。之所以说设计师能为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在互联网上做任何产品,它都可能触及几十亿人的生活。设计师的责任就在于服务用户,为他们设计出能解决问题的产品。 无论 UI 中包含方框、按键还是文字,亦或者语音控制的对话交互、聊天气泡,优秀的设计师永远都会存在,也永远不可或缺。因为他们使科技更加人性化,在我们和机器间建立起桥梁。 注:本文译者 Alksy。

响应式图片解决方案

如今开发一个网站不是响应式都不好意思拿出来,那么作为响应式中的重要一环「响应式图片」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网站的平均加载已经到了近 2MB 并在不断地增加中,其中图片占据了绝大多数流量(63%)。可以肯定的是网页已经有了严重的大小问题,而图片就是罪魁祸首。虽然已经有很多种 措施 可以减少网页加载量,但或许更重要的步骤之一是确保响应式图片的加载方案。通过利用响应式图片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确保最佳的图片被加载,带宽不会被过大的图片所浪费。因此 W3C 定义了 picture 标签:基于检测客户端设备类型的可替换图片方案。具体是由 picture 这个标签去实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基于标准的响应式图片解决方案可以用在实践中。 长话短说(人话) 断点(breakpoints)应该 取决于内容 而不是设备宽度 (CSS3 media query) 根据尺寸加载不同图片 计算图片像素密度并加到图片加载列表中 通过消除图片加载列表中太相近的值来让加载列表变得可维护 利用程序自动输出图片的不同大小 利用 img 标签的 srcset sizes 等属性输出同一张图片的不同路径/尺寸,以解决响应式图片的大小和像素密度的问题 Picturefill 库能让我们现在就使用这些强大的特性 虽然 Picturefill 还有一些缺点 但这么做仍然利大于弊 查看DEMO 定义 第一步就是定义所有响应式图片的尺寸和断点,这些信息在网页原型中就应该被精确的标示出来。重要的一点是 你的断点应该取决于你的内容 而不是不同设备的宽度。这么做是因为设备的参数是在不断变化的,流行的设备尺寸总是在变。通过让内容来决定断点位置,这将确保我们的界面在所有屏幕上响应而不是特殊的几个设备。 … 继续阅读

Sketch 快速复制、粘贴文字或图层样式

文字样式、图层样式的设计经常会重复使用的,所以 Sketch 附上了一个很方便的功能,就是「复制样式」和「粘贴样式」,通过这功能,我们能快速复制、粘贴文字或图层样式了。 下面我们对这一个功能做了一些测试和示范,建议大家记住这个方便的功能哦! 图层样式复制 如下图,把左边的图层样式复制到右边,方法是先选择左边的元素,按Sketch快捷键「Cmd + Alt +C」,然后再选中右边的元素按快捷键「Cmd + Alt + V」这样就能完成图层样式复制啦。 文字样式复制 除了图层复制外,文字样式也是可以的哦!使用方法同上~ 文字样式复制到形状,不可以! 我们同时也试了下文字复制到图形,结果——是不行的哦~ 形状图层样式,复制到图片、文字,可以! 然而,形状的样式无论是复制到文字、形状、以及图片,这些都可以哦~   原文地址:shejidaren

「控件科普文」小红点+索引导航+分段控件

鉴于国内交互设计名词混乱不统一,很多设计师不知道如何用专业术语称呼一个控件,因此我开了《这个控件叫什么》专题,梳理控件的名称和使用事项,希望能为推动交互设计发展,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Badge/徽标/小红点 「小红点」是这个控件在国内最通俗的称呼,正式的名称为「Badge」(徽标),Badge是指通常出现在图标或文字右上角的红色圆点、数字或者文字,表示有新内容或者待处理的信息。 △ 形态各异的Badge(徽标) 如何使用 无数字和有数字Badge使用场景 Badge可以分为无数字和有数字两类,一般来说,如果只需让用户了解有更新或新内容必然只有一条时,使用无数字Badge,例如微信公众号更新和App版本更新采用无数字类型。如果需要让用户精确了解有多少条更新且新内容有多条,可使用有数字Badge,例如IM的未读消息、邮箱的未处理邮件。有数字的Badge给用户带来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也会更吸引用户注意力。 △ 无数字和有数字 注意数字的长度和上限 对于有数字的Badge,由于界面显示空间有限,因此要注意视场景和信息类型决定数字最长显示多少位,如果数字达到上限该如何显示。 谨慎在图标内运用红色圆点元素 红色小圆点这个视觉元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语义符号,即用户看到红色小圆点就会认为这代表着有新内容,因此图标设计因谨慎使用红色圆点,例如魅族Flyme社区App里「我的粉丝」图标,红色的心型元素与图标主体间有留白,用户会误以为这表示有新的粉丝,实际上没有,只是图标本来的元素罢了。 △ Flyme社区图标 相关资料 1. 为什么Android官方控件没有Badge? iOS最开始设计并没有通知中心(iOS5.0之后才有通知中心),仅靠桌面图标上的Badge表示App是否有新消息,而Android设计之初就有通知中心,可在通知中心内聚合查看所有App的通知,所以不需要额外的Badge提示用户有新消息。 △ Android的通知中心 2. 手机QQ一键清除小红点功能 Badge如果非常多出现频次又很高,会对用户产生一些情绪干扰,例如很多强迫症用户每次遇到Badge都会设法点击消除掉,手机QQ以此为出发点,创造性的设计了一键拖拽清除小红点的功能,得到用户好评。 △ 一键清除小红点动画演示具体设计过程和总结请阅读:《QQ手机版 5.0“一键下班”设计小结》 A-Z index/字母索引导航 A-Z index(字母索引导航)能将信息以首字母进行分类组织并提供导航。字母索引历史悠久,早在我们的实体书籍如字典、词典等就运用这种信息组织方式。正因如此,A-Z index是用户非常熟悉的一种导航方式。 △ 拼音字典 在移动UI里,A-Z index通常以竖轴形式出现在屏幕右侧,点击字母能将内容滚动到该字母的锚点位置。 △ 饿了么的A-Z index … 继续阅读

写给进阶中的设计师:遇到瓶颈期别着急

常常有设计圈的朋友问我“如何提高设计能力?”“我想成为设计专家, 、团队里上下游可是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我该怎么办?”,在沟通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些人却把原因归咎到企业对设计的重视程度的无作为甚至是身处的行业氛围。这些因素固然重要,它们可能导致你怀才不遇,但是你确定自己真的已经有“才”了么?换句话说,给你一个完美的环境,你就可以成为设计专家了?     想要提高,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先问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设计师,是创意无限脑洞十足的?是心细如发像素级别的?还是思维缜密无懈可击的?亦或是巧舌如簧演说能力爆表的?一名优秀设计师的能力维度是多样的,有产品业务分析、逻辑思维、专业技能、设计辩证、设计驱动、自我迭代、沟通演说等各方面的能力。不妨自我评价一下自己在这些细分维度下做的如何,然后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的模版,可以是行业大牛,也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选择团队里的资深设计师,如果觉得还没有人能达到你心里的那个高度,那也无妨,你可以在每一个能力维度上都可以找一个目标,比如,告诉自己要有A的产品理解,B的设计技巧,C的沟通演说能力。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才能更好的知道该在什么方面提高,找到方法并且有计划性的实施。   建议先找一到两个自己最想提高的能力维度发力,避免分散精力导致成效甚微,给自己制定一个定期自检的机制,看看和上一阶段的自己是否有显著的进步。比如两个月前你和产品在过方案的时候还被问的语无伦次,现在是不是能够自圆其说。两个月前想方案是要各种翻素材看竞品,现在是不是看到需求马上就思如泉涌。   刻意练习是提高的关键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按照这个一万小时定律,那么你从事设计相关工作超过5年的时间,是否就可以成为专家呢?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我从事设计管理多年,也算是面人无数,经常碰到一些经验丰富的候选人在面试的时候甚至都无法说出自己进行设计的全过程,更别说延伸的一些设计相关的思考了,根本经不起推敲。而他们在我看来已经进入了机械地完成设计任务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就算持续再久,都无法让你有任何提高,甚至还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举运动员的例子就再贴切不过了,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是这个道理。刻意练习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区域,不断地挑战自己去练习和提高。做为一个篮球爱好者,我一直都在享受篮球,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在球场上助攻队友,投篮得分。普通的篮球运动员例行公事参加训练和比赛,将他们擅长的特点变成条件反射。而科比哪怕已经是NBA联盟的顶尖人物,却不断地发现自己能力的不足,不断地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让自己去进行刻意练习和提高,挑战自己,让这些不足的能力慢慢划入自己的熟练区域,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不足。我是一个忠实的科比粉丝,从OK时代一直到他退役,不仅因为他飘逸的球风,更是因为他的科比精神。“洛杉矶早晨4点的样子”不论真伪,确实有激励到我。   所以,当你看到团队里有些工作两年的同学就可以独当一面,而有些工作了十年的依然每天在搬砖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表面上的两年和十年,真正的差别可能是前者每天都在刻意练习提高自己,而后者已经进入了舒适区。当然不排除天赋的作用,但是天赋只是提高了你的起跑线,如果不善用天赋,终归有一天这些天赋都会被浪费掉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无论哪个领域都有一些废掉的天才。   保持思考和避免麻木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思考,避免自动完成,当你的设计工作熟练到了一定程度时,你很可能会陷入到自动完成的节奏中,这时候你需要下意识的让自己多增加一些思考。 ●  接到需求的时候,多想一想,这个需求是否合理?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是否有更优解?这里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可能性?用户在使用的时候真的会是这样么?                 系统里和该需求相关的其他功能是如何的? ●  开始思考设计的时候,多想一想,目前线上版本的反馈和数据是怎样的?是否可以提供多套不同的方案?上次我做类似设计的时候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次               … 继续阅读

Evernote 产品设计师的改版案例经验

@C7210 :本文来自Evernote的产品设计师,讲述关于Evernote for iOS的进化史,包括对2013年大改版的回顾,以及如今8.0重设计的林林总总。很有意思,作为Evernote的重度用户,同时作为交互设计师,看到这些故事,回想着几年前被iOS 7冲击时的感受,以及为之而重设计的那一版铺天盖地一片绿色的印象笔记,忽然像是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 另外我真的听到过有人非常可爱而认真的把Evernote叫做ElephantNote。 下面进入译文。 说起来,产品重设计也是一项相当刺激的工作。发布日期渐渐邻近,整个团队被紧张忙乱的情绪所笼罩。几个月来,我们为产品挥洒了太多的汗水甚至是泪水,而在即将发布的时刻,我们却不禁开始质问自己:“真的准备就绪了吗?” 是啊,真的就绪了吗?用户会怎样反应?喜欢?反感?喜欢又反感? 我们在害怕,在恐慌,但同时也在保持乐观,甚至有些喜不自禁。 当然,发布日最终还是会到来。 现在(作者撰文时),Evernote 8.0上线已经超过一个月了。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不禁回忆起2013年那次大改版发布上线之后的状况。 △ Evernote for iOS的变革历程 追忆往事 2013年6月,苹果发布了颇具争议的扁平化iOS 7,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当时app设计的风格走向。拟物化几乎被彻底干掉,过分沉重的阴影、质感与纹理效果几近消亡。那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没人想被新时代甩下。 我当时正在Evernote总部的会议室里观看苹果的发布会。看到全新的iOS时,我心里开始思量这些对我们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想掉队,那么接下来必然要进行彻底的重设计工作。挑战在于,我们团队希望在iOS 7正式发布当天就能将经过全新设计的产品呈现给用户,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大约只有三个月的样子。 对于Evernote这样庞大的产品来说,要在三个月内完成诸多层面的重设计工作绝非易事,不过我们仍然想发起挑战,并最终实现了目标。 然而,我们未曾准备好的是来自于公众的反应。别误会,我们确实收到了来自用户和媒体的大量赞许,而且被苹果官方的Keynote提及。但同样有很多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说新版本的Evernote变得支离破碎,UI相当不符合直觉,一些功能不见了,而且过度使用了一种丑陋的绿色 – 偏巧这绿色主题是我个人最喜爱的。 我们理解这些不满。 有些变化是难以被接受的,尤其是在这些变化涉及到你每日的生产力行为,而你不得不接受的时候。 当时,过于紧张的排期使我们无法做正式的用户测试,或是通过公测版本收集反馈意见,而这些工作原本非常重要,可能对最终的产品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 Evernote 7.8 在产品发展的历程当中,重设计工作有时是必需的。对于我、我的同事,以及整个Evernote来说,一定要在过往的错误当中学到些东西,并且确保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次,让我们做的更好些 在2015年,我和其他几位设计同事开始认真研究当时版本的Evernote当中的导航机制,以确认问题所在,并寻找可以改进的点。 很快,我们意识到导航当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不是简单移动一下元素或改变一下布局就可以解决的。潜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用户增长与使用率开始停滞,其他一些生产力工具抢到了领先的位置,并一点点带走了我们那些恼怒和失望的用户。 我们深切的意识到我们的app竟然变得如此笨重与低效,创建笔记、在笔记之间进行导航切换,这些常规任务花费的时间远超它们原本所需。一直以来,我们自己都在通过Evernote来完成那些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而如今就连我们也开始使用其他app来创建笔记了。这件事说起来真是尴尬,却是对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 于是,我们设立了一个最为关键的目标:提升产品使用效率。这一次,我们决定稳扎稳打,充分探索各种可能性,并持续收集反馈意见。我们不能再像上一次那样猛冲了,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时,我是团队里唯一一名经历过上次改版的设计师,于是很自然的,我成为了新一轮重设计的项目负责人。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但我决心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事情做对、做好。 起步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改版的聚焦点在哪里。 我们在社区当中了解用户最为普遍的呼声与抱怨都有哪些;我们通过前期用研来了解新用户对于我们产品的感受,发现他们最喜欢的功能以及最为困惑的点;我们还会在公司内部发起调研,看看对于同事们来说哪些功能最重要,而哪些应当得到改进。 … 继续阅读

使用Photoshop创建一个金属质感旋纽ICON

很多人喜欢折腾图标,所以,很多人问,有没有新的图标教程,于是,今天,是一个简单的图标制作,重点是金属质感,同往常一样,我们都是用图层样式来实现。 PSD文档下载请点击 新建一个文档,我用的大小是1000X800像素,创建一个渐变填充调整层,参数如下。 将这个渐变背景图层转换为智能对象,添加一个杂色。 用圆角矩形工具画出我们的图标主体,颜色设置为#f6f5f5,添加一个斜面浮雕和投影。 复制一层主体图层,右键清除图层样式,将填充修改为0,添加一个投影样式,我们来做投影加强。   用椭圆工具画一个圆,设置图层样式。 同样的用椭圆工具画出一个小一点的圆,这个将是我们的旋纽,设置图层样式。 画一个稍微小一点的圆,我们来制作金属旋纽,效果我们通过图层样式实现。 新建一个图层,填充白色,转换为智能对象,添加一个杂色。 执行一个径向模糊滤镜,参数如下: 将这个拉丝图层图层混合模式修改为“颜色加深”,因为这个拉丝层我们是要用来给金属旋纽增加金属质感的,所以我们载入金属旋纽的选区,添加一个图层蒙版。 接下来,画个三角箭头,添加个图层样式。 最后,我们添加环绕旋纽的图标。图标不应该位于最顶层,应该在我们中间的旋纽下层,所以请注意看我们的图层关系。这里我用的图标,不是现画的,是来自于Asif Aleem的分享。 我为箭头指向的图标添加了一个样式,使其看了像是浮现。 而其他的图标,我设置的颜色是#151926,施加的样式则是让其看了像是凹陷。 我们的最终结果如下: 原文地址:pdadians

Android 8.0 预览版发布!新增功能抢先看

Google 发布了 Android N (7.0)  的下一代系统 Android O (8.0)开发者预览版本,这已经是 Android 系统的第八代产品,但想要第一时间体验到这个系统,你还需要最新的 Nexus 或者 Pixel 进行刷机体验。 而本篇文章将抢先告诉你,最新的 Android O 到底新增了什么功能?   (如果你刚好有上述设备,微信回复 8.0 告诉你怎么刷机体验)   随着 Android O 的第一个开发者预览发布,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我们期待的新功能,但其中有些功能还有国产手机系统的影子。   ▍全新后台机制 从 Android 7.0 开始,Android 就可以更好地限制应用程序在后台的活动。而此次Android O 设立后台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节省电量和提高电池寿命。 新的 Android O 对于软件通知,后台服务(应用在不在前台时继续运行)和位置更新(检查您使用 Android 的位置服务)完全是自动的。这就意味着构建对电池寿命没有影响的 APP 变得更容易,用户不需要管理任何东西。 … 继续阅读

从4个方面轻松搞定进度条设计

不管是在APP还是PC,不管是Loading页,还是在音乐播放器中,进度条的运用都非常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做为一个交互设计新手,项目中也经常碰到进度条设计,总有很多疑惑在心中挥之不去: 目标: 为什么会有进度条的存在?引入进度条的目的是什么? 类型: 结合使用场景,进度条类型有哪些呢?它们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展示哪些信息? 形式: 进度条形式多种多样,怎样从本质上区分呢? 运用: 实际项目中如何选用合适的进度条呢? 下面列出了3种常见的进度条样式,我们将结合这3种进度条,一步一步梳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获得更加清晰的认知。 一、为什么要有进度条? 进度条是较为通俗的叫法,代表的是与进度展示相关的内容,但并不局限于“条形”。它广泛的存在于各种设计中。 从“进度”一词不难看出,“进度条”这一视觉元素其实是为了让用户清晰的了解当前状态。状态表现一般都有一定的参照,同时存在限定值,如果单纯的通过数字/文字表达,不便于用户理解,所以引入了图形化的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进度条。 进度条本身比较单一,但是当和场景结合起来,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进度条设计目标,相关信息元素均不相同。 二、进度条有哪些类型? 进度条的实际运用情况多种多样。有些进度条是实时变化的,有些则是静止不动的。当放到实际的场景中,进度条在场景中的含义就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结合使用场景,我将它们分别分成3种类型,分别是“进程型”进度条,“进程型+状态型”进度条和“状态型”进度条。下面将按照如下思路细致介绍这3种进度条。  1. “进程型”进度条 一般为动态,表明程序正忙于某些功能 “进程型”进度条十分常见,也经常被人们提及,像常见的Loading进度条、下载进度条等均属于此种。在引言的例子中,最左边的进度条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此种使用场景下,进度条的设计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帮助用户明确程序正在做什么,是否正常; 2、如果一定要让用户等待,那就缓解他们等待时的焦虑感; 这类使用场景具有3个显著特征: 1、“进程”概念十分明显,只有将进程走完,才能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 (例如只有Loading完,才能看到完整的页面;只有扫描完,才能获知完整的扫描结果 ) 2、一般都需要用户等待; 3、需要让后台进程在前台可见,帮助用户明晰当前进度; Alan Cooper在《About Face 交互设计精髓》一书中列举了进度对话框需要完成的任务: 1、向用户清楚地表明正在运行一个耗时的进程; 2、向用户清楚地表明一切正常; 3、向用户清楚地表明进程还需要多长时间; 4、向用户提供一种取消操作和恢复程序控制的方式; 结合上面的设计目标、场景特征和进度条任务,就能够对此类进度条应当包含哪些信息元素,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一个完整的“进程型”进度条包含以下信息: 1、说明当前正在进行的进程,并展示相关信息(e.g.下载中,动态效果) 2、说明当前进程处于正常状态,并展示相关信息(e.g.下载速度) 3、说明进程进行到的程度,并展示剩余时间(e.g.当前已下载比例,距完成还有多久) 4、提供强相关的操作(e.g.取消,开通会员提升速度) 在实际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进程型”进度条都具有上述4个方面的信息。进度条的信息元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进程的时间长短,使用情境的上下文,项目实现成本等。这些不仅会影响信息元素的有无,同时还会影响各信息的优先级。 2. … 继续阅读

做设计,为什么总是心里没底?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经历过“做设计,心里没底”的情况,说的直接点就是“找到好参考就能做好,找不到好参就做不好,即使做出了好作品,也觉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菜心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废话少说,直接上栗子! 下图是我最近在做的一款logo,叫做iwork: 装下13,加个带辅助线的: 根据“视觉品牌基因法”,我得到了辅助元素,如下图: 但是在做延展的时候遇到了问题,由于自己的“平面构成”水平一般,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图形延展都很抗拒,自己的延展方式要么是放大单个元素,要么是平铺元素,如下图: 这两招已经用三年了,所以这一次打算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做一次不一样的! 虽然有了决心,但是凭空来做,还是做不好,于是找了大量参考,最后经过筛选得到下图: 我对着上面的感觉开始做自己的图形延展,做了一遍又一遍,得到结果如下: 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又做了很多稿,可还是不理想。突然我意识到,这样做下去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侥幸做出来了满意的图形延展,那也是一种偶然,下次再做其它元素的延展,还是会摸不清头脑,浪费大量的时间。 于是我决定去研究原作者的图形,分析它好看的内在原理是什么? 这个分析的过程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讨论,当你得到一些结论之后,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案例去验证,这样不断的反复试错,从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理论依据! 按照上面的方法,我得出两个字来形容参考图好看的原因——丰富,而这个丰富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来考虑,大纲如下: 1.大小 2.疏密 3.颜色 4.方向 5.形状 1. 大小 元素大小丰富,有大有小,对比明显,如下图: 2. 疏密 元素疏密程度丰富,有疏有密,如下图: 3. 颜色 颜色层次丰富,共有三层——红色底、黑色元素、白色字体,如下图: 4. 方向 元素排列方向丰富,如下图: 以上这四个点,是比较基础的,也是我个人原本就知道的知识点,而下面第5点则是本次设计所收货最大的内容,我们来接着看。 5. 形状 虽然基础图形只有两个样式,但是由于画面边上的元素被切割,从而使每一个元素的形状看起来都是不同的,这样也就增强了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如图: 以上5点就是在经过分析后,总结出来使画面变得丰富的主要原因。 有了这5点原理,再进行设计,我突然觉得思路特别清晰,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于是我朝着正确的方向,很快就把之前的稿子优化了一遍,而且结果还算满意,如下图: 通过这个案例,我不仅仅得到了一个满意的延展图案,还掌握了一种对元素进行排布的技法,最最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转变,让我明白即使是视觉设计也需要我们去分析表面背后的原理,不然很有可能会事倍功半,浪费宝贵的时间! … 继续阅读

组件化设计与开发的思维方式

最近打算在公司内部做一个分享,讲的是组件化的设计与开发的思维方式。准备完演讲资料,发现这完全可以改成一篇文章。藏着掖着不合适,发出来分享给有需求的朋友吧,就当是个试讲了,希望大家帮忙指出错误。 下载地址:https://www.jianguoyun.com/p/DY1Z3bEQwKOaBhimoyg 由于本文首先是以keynote的形式诞生的,其中还有动画和视频,所以我比较推荐大家直接下载keynote文件(也存了PPT版本)。内容和本文是一样的,但有些逻辑关系还真得让画面动起来才说得清。提醒一下,keynote文件大小将近150mb,嫌麻烦的朋友,当然也欢迎继续阅读。 组件化 组件化的工作方式信奉独立、完整、自由组合。目标就是尽可能把设计与开发中的元素独立化,使它具备完整的局部功能,通过自由组合来构成整个产品。 对于计算机这么复杂的工业产品,组件化是唯一能使它成为现实的方法。我中学暑假去电脑城打工,跟着别人学习电脑维修。CPU在哪里,负责什么,如何拆装;内存在哪里,负责什么,如何拆装。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各部分各司其职,什么坏了就换什么。我还见过资深维修工修主板,他真的能找出主板上哪个电容爆了,换一个相同规格的上去,电脑又能正常开机了。 对产品设计的意义 当然今天我们不讲电脑维修,组件化思维要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它对设计和开发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部分虽然讲的是设计,但对开发同学也有价值。你们能了解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的思路,说直白点就是摸清楚我们的套路。其实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会有系统的考虑,并不是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符合功能逻辑 组件化的设计恰恰是符合产品功能逻辑的。特定类型的信息,就有特定的最优展现方式和交互方式,这叫做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就应该提取出来作为组件。 比如要从多个维度快速检索和对比大量数据,没有什么能比表格形式效率更高。想象一下,上面这个界面的表格数据,做成卡片式堆叠在一起,划一张换一条,或者像淘宝商品列表那样,一行4列平铺开。那还对比个P啊,用户都要摔鼠标了。 保持交互一致性 交互的一致性,或者说可预测性,是用户体验的根本。比如日期选择组件,在整个产品中就应该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如果一会儿是滚轮拨盘,一会儿是日历,一会儿又是下拉列表,这样的设计绝对是不能上线的。 保持视觉风格统一 这部分主要是视觉方面的考虑,更多样式上的差异。不同的样式会给产品带来不同的调性。 就拿按钮来说。圆头造型表现出一种柔和亲切的特质,同时有利于将注意力聚焦到其中内容上。而直角则展现出一种棱角分明的硬朗,边界更加清晰。想一想三星手机和锤子手机的外观造型,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为了保持产品视觉风格统一,设计师应该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并处处保持统一,不可以太随心所欲。 便于多设计师协作 组件化设计是大型设计项目的必要条件。比如两位设计师协作,一个在设计注册界面,一个在设计修改密码界面,或者在设计某个问卷调查的弹窗。这其中都有表单,两个人设计出来不一样怎么办?一个边框颜色深一点,一个边框颜色浅一点?其实没理由不同,应该保持一致。口头约定太麻烦,而且难以保证执行到位,组件化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便于修改设计 设计总是要修改优化的,有些改动牵扯全局,动静非常大。 比如管理后台的界面,左侧的主导航是全站通用的。某天决定要给它换一套浅色的设计,难道每个PSD都改一遍吗?如果产品逻辑复杂,PSD有上百个呢? 对开发的意义 下面讲讲组件化对开发的意义。其实开发同学从中受益比设计师更多。 降低耦合度 降低耦合度,相信这是大型项目都在追求的。 举个例子,如果要把页面的body区域加宽。内部许多元素因为浮动、固定宽度、百分比宽度、文字行数减少等等,布局会乱套。就像这图里这样,这是因为内部模块的样式对页面父级元素存在依赖和继承。 可能有人会觉得并不存在依赖关系,但其实固定宽度本身就是一种依赖关系。假如说页面主体部分宽度1000px,左侧边栏200px,右侧800px。没错,这是按设计图来做的。那这个800px宽是怎么得出的?正是因为页面主体宽度1000px,才找了个合适的左右比例,设计成这样的。所以无可避免,从设计这个环节开始就产生了依赖关系。 像这种情况,我宁可在模块外面多套一层容器,模块本身的宽度写成100%,外面那层容器属于框架布局,具体宽度写在它上面。虽然DOM树变复杂了,但内外的布局逻辑被分离了。 减少冗余 比方说要新增一个带表格的界面,开发同学按照设计的效果图一行行写页面。但是如果在某个已有界面中就存在表格?或许当时是另一位开发同学做的。相比重新写一遍,把代码要过来直接用更方便一点吧? 如果表格样式之后又要改呢,是不是两个地方都得改。如此一来,用到表格的页面越多,就越容易漏改。而且静态资源服务器上存了太多份关于表格的样式,其中内容明明是一样的。 优化性能 优化性能刚好可以接着上一条说。 那么多份表格的样式,客户端每打开一个新的表格页面,就得加载一次。占用带宽,浪费了缓存资源。虽然一两个的影响几乎感受不到,但这种情况一多,就会对用户体验产生明显的影响。 慢,是用户体验的头等大忌,没有之一。 便于多开发协作 这和设计师协作的道理相同。 如果两个开发同学都在制作带有下拉菜单的页面,这部分工作只要交给其中一人就行了。TA做好之后封装成组件,另一位开发在自己的页面中加载就行了。 … 继续阅读

PS快速制作一个QQ浏览器图标

现在这年头,网络几乎已经成了大家的必须品,去一个地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有没有WIFI,密码是多少,很难想像没有网络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在打开浏览器看新闻时,突然心血来潮,做了一个浏览器图标,过程相对简单,布尔运算构成图标主体,效果则是用图层样式实现。 素材下载:点这里>> 新建文档,将我们所提供的纹理素材放入文档中,充当背景。 我添加了一个色彩平衡调整层,调整了一下背景的颜色。 下面,用圆角矩形工具,画出图标的主体,并添加图层样式,我添加了斜面浮雕、内阴影、投影三个样式。 复制一层这个主体,右键清除图层样式,将填充修改为0,重新添加一个新的图层样式。 接下来,我们来画QQ浏览器的图标,这个相信大家肯定会画,非常简单的布尔运算,在这里,我们分成了两层来画,首先,我们画出了下面这个形状。 我为这个形状添加了一个渐变叠加。 接下来,还是用布尔运算,补上欠缺的那部分云。 选择住组成QQ浏览器图标的这两个图层,CTRL+G,创建图层组,给这个图层组添加一个图层样式。 最后我添加了一个色阶调整层,作最后的微调。 最终效果如下:   原文地址:P大点S

设计师应了解的20个文字排版准则

文字排版设计是平面设计中最重要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设计要素之一。无论你的设计水平处于哪个阶段,文字排版准则对于提升你的设计能力都非常有帮助。试着了解字体设计相关的资料,例如一个特定字体的起源或者是一个字体的结构,因为这样做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当你真正掌握了字体排版的方法,你的潜在客户会对你更加钦佩。当然,作为一名设计师,了解字体排版设计的来龙去脉也是职责所在。一旦你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对于字体排版简直轻而易举! 同所有的技能或职业一样,对于文字排版,你需要学习特定的规则和指南,才能充分提升和扩展你的技能。这里有20个关于排版的经验,是排版艺术的重要原则。      1.学习基础知识 第一步,学习文本排版更有效的方式是掌握排版艺术的本质。如果你是排版设计的新手,可能认为字体排版就是简单的练习就可以了。事实上,排版设计是很复杂的技能,因为它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一个文本排版设计作品由特定的元素组成,经过精确的测量,同时需要考虑并采用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就像不同的设计形式,只有你完全掌握之后才能打破现有的规则。同时只有你确定表达了排版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排版的形式才会被用户接受。 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排版设计的基本技巧,你需要多学习多了解排版设计艺术。     2. 注意字体表达的含义 字体的选择并不是一个随机过程。仅仅通过搜索你的字库选择喜欢的字体,很少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这是因为用户的心理更倾向于有特定意义的字体样式。 在设计过程中,你应当确保你的字体样式符合用户使用习惯。这不仅仅意味着你选择的字体是经过完美设计的,更要保证你设计中使用的字体是符合市场营销需要的。 你不会将精心设计的彩色字体应用于一本律师事务所的小册子,对么?其实它更适合用于生日宴会请帖的设计。     3. 理解字间距 草率的字间距调整是设计工作中的大忌。不用多说,这个关键的技能你应该尽快搞定。 字体间距微调整可以使人物角色到产品的转变更合理,更统一。这听起来好像不那么重要,但是一个优秀的字间距调整工作可以成就一个完全不同的设计。字间距调整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每个字符之间的空间美学,创建优美的文本序列。 同时,就像Adobe Illustrator之类的软件只能提供字间距调整过程中自动修复错误的功能。这些错误往往是很微小不易察觉的,尤其是在长句子或段落中。但是对于标题或者标志来说,一个糟糕的字间距调整可以瞬间毁掉整个设计作品。     4. 限制字体使用的种类 设计师在进行字体排版设计过程中,尤其是新手设计师,常见的错误是使用太多的字体和设计风格。如果你需要使用不止一种字体,一定要限制你的字体在两到三种以内。使用一种字型和大小用在设计主体,一种字体用于标题,另外一种用于副标题。不要在字库中选择字体时犹豫不决,只要确保字体之间是紧密关联的。使用两种非常相近的字体可能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有些人会认为你不够仔细,粗心使用了错误的字体。     5. 练习正确的对齐方法 对齐在字体排版设计中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许多非专业设计师倾向于居中对齐原则,同时认为是合理的,这样就导致文本段落难以阅读。如果你已经开始使用文本处理软件,证明你已经熟悉了四个关键对齐原则: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和整体对齐原则。 左对齐,是排版设计中最常见的方式,也是阅读最舒服的对齐方式之一。右对齐,只有在文本排列合理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整体对齐是设计师忌讳的一种对齐方式。 左对齐和右对齐都要小心参差不齐的参考线。这些线在居中对齐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也非常明显。如果你的文章排版中间显得特别“臃肿”,试着调整参考线的长度。     6. 加入视觉层次感 排版设计中视觉层次结构的加入,是为了突显某些重要内容而做的设计技巧。因此,你在设计过程中,创建和移动内容时需要以用户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为依据。通过视觉层次结构来引导用户关注相关内容。如果不使用视觉层次结构排版准则,用户在识别重要信息的时候将非常困难。     7. 使用网格设计 了解和使用网格进行排版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确保页面中元素之间保持逻辑和视觉上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以保证设计整体的凝聚力和关联性。 正如前面所言,你不必在每次创建元素时都使用网格。然而,如果你了解如何使用网格,它会在排版设计中为你带来很多好处。 … 继续阅读

设计师须知:三种快速消除图片噪点的技巧

前言 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难免有时候会产生许多噪点,这些噪点大多是在曝光不足的环境下造成的。当设计师们拿到这样的素材照片时,应该怎样消除噪点就成了一个难题。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三种用photoshop cc快速消除噪点的技巧。 一、图像大小 在我们的概念中,图像大小是一个改变图片尺寸的命令,和去噪这一功能根本搭不上线,如果你的思维还拘泥在“某个工具必须得是某个工具”这样的框架里,那你就应该再把思维发散一下了。 现在,用PS打开我们要处理的图片,一眼即可看到分布在黑色瓷器表面的噪点。 进入【图像>图像大小】,在图像大小中重新输入图像的尺寸,可以看到我原来的图像大小是宽1200px、高1604px,我们要把这个值变大,但不改变图像的比例,即在长宽之间建立链接。 这时我重新输入了图像的尺寸,并且勾选“重新采样”,在下拉框中选择“保持细节(扩大)”,把减少杂色的模块调到88%,当然这个参数是看具体你的照片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这里利用的原理即是把噪点扩大后再减少它的高光颜色,让它变得不那么“抢眼”,即可快速地消除噪点。 完成后的图片再缩放至原来的大小,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噪点已经减少了很多。 二、CAMERA RAW滤镜 CAMERA RAW本来是adobe公司开发的一款ps插件,专门用来处理单反数码相机的RAW文件,在photoshop cc的这个版本后,这款插件就被集成到了软件里,可以作为滤镜使用。CAMERA RAW滤镜帮助消除噪点的原理是在于先将噪点调亮以后再减少它的细节,总之就是让噪点“沉”下去。 打开我们要处理的图片,可以发现整张图片的画质,除了高光的部分都充满了噪点,且色调较暗,画质不清。 找到【滤镜>Camera Raw滤镜】,打开滤镜,弹出滤镜的参数面板。在参数面板中,找到“细节”的图标,也就是在下图所示用红色框起来的那个。 在“减少杂色”一栏中,将明亮度和明亮度细节这两个参数进行调试,不要一下子就将明亮度的滑块拉得太多,这样会让画面显得不太真实。慢慢移动滑块,试着找到最佳感觉。这两个滑块不同的参数组合会帮你找到平衡点,也就是既不让画面失真,又不暴露噪点。 这下,你可以看看经过CAMERA RAW滤镜处理前后的对比了。 三、智能锐化滤镜 关于图片的锐化,PS提供了多款滤镜,但是我们今天要用到这款智能锐化滤镜,之所以用它来消除噪点,是因为这款滤镜有一个参数控制叫做“减少杂色”,通过调节这个参数,你就能获得消除噪点的效果。 先让我们打开这张图片,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噪点主要分布在人物的面部和头发的部分。 这时,我们进入【滤镜>锐化>智能锐化】,打开参数面板,适当进行锐化的同时,滑动“减少杂色”的参数滑块,让画质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发现部分噪点还没有完全消失,在不影响整体画质的情况下,可以再执行一次智能锐化滤镜。与处理前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烦人的噪点消失了。 后记 消除噪点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今天只介绍最简单的三种,希望在最棘手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欢迎有任何疑问均可发邮件到我邮箱讨论raysimon@126.com。 作者:@飞屋睿UIdesign 原文地址:ifeiwu